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中国制造遭遇成本危机

      生意社9月1日讯 据报道,宝钢股份三季度产品价格上调300-600元,这将延续以前数个季度钢材价格大幅上涨的趋势。与此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一度频创历史新高。

      毫无疑问,原材料价格的迅速攀升,给一贯依靠低成本竞争的中国制造业,带来了空前的危机。如何化解危机,变危机为机遇将是摆在每个制造企业面前的首要课题。

      生产原材料价格飙升

      主要生产原材料的价格近期大幅上涨。“我国的钢铁价格综合指数(Myspic)”同比上涨61.3%。国际原油价格一度频创历史新高。

      2008年以来,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一直在高位运行。截至2008年5月,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9.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9%。

      从PPI上涨可看出企业成本压力过重。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预计,2008年中国家电用钢需求量为620万吨,而第三季度家电用钢每吨较年初上涨了1000元,粗略估计仅该季度对家电业的影响就高达15亿元。

      工业企业利润受到挤压

      目前的综合经济环境决定中国许多行业难以向下游传导成本压力,其利润空间被压缩。机械、装备制造、家电、汽车等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弹性较高,行业定价能力不强,难以将上涨的生产成本转嫁给消费者。2008年4月份,因成本压力宣布涨价的奇瑞和江淮,当月销量环比下降了28.75%和26.4%,跌幅均为同月乘用车平均跌幅的两倍多。空调、冰箱、彩电等家电企业因年初提价导致销售规模、利润双停滞,纷纷以端午节为契机,大范围降价。

      零部件企业受到上下游的双重挤压。上游原材料例如钢材、化工材料的价格上涨,首先给零部件企业带来冲击。零部件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多依附于下游企业,在产业链中缺乏话语权,很难提价。汽车零部件企业多与主机厂签有长期合同,且有违约押金,只能自担成本上涨风险。

      成本危机重创低端产品的出口制造商。绝大部分出口企业采用长期合同定价的模式,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生产成本的上升不能立即体现到产品价格上。出口企业多没有自主品牌,与国外大型进口商谈判时议价能力弱,很难提高出口价格。纺织、服装、鞋帽等超过半数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税后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成本上涨极易导致企业亏损。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在有记录的44200家纺织厂中,只有1/3的企业赢利。2008年广东服装及衣着附件1至4月出口66.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1%。
     
     化解成本危机的招数

      招数一:采用公司集中或者跨企业联合的方式采购原材料,然后根据各部门需要统一调配,不仅可以做到大批进货节约成本,更可以通过分析市场趋势决定原材料的储备,从而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海尔实施“四大”集中采购策略,即“大订单、大客户、大市场、大资源”,对钢板、化工物料、电子零部件等大宗原材料实行集中采购,节省成本20%到30%。为抗衡全球采购市场上的国际巨头,中国16家钢铁企业联合起来,建立采购联盟,争取国际价格谈判优势。

[1] [2] 
  • 相关阅读
    1. 新品亮相丨让你无法错过的“缝制好帮手”
      阮积祥出席2020中国绿公司年会并演讲
      W20步进罗拉车的十八般武艺
      都在说工厂 阿里1688产业带跟犀牛智造什么区别?
      杰克“野狼团”徒步登山,练体魄,强意志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