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认识当前工业发展新问题
浙江工业发展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向上态势,但增产不增效情形突出、企业资金链断链风险进一步增大、企业家信心指数下滑严重、地区节能减排压力巨大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和严峻的宏观调控形势,浙江各地努力克服上一年度延续的以及今年新增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积极应对,使全省工业发展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向上态势。5月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比4月提高了3.2个百分点。1-5月,实现工业增加值3035.6亿元,增长12.6%,比1-4月提高了0.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稳中趋升,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从行业结构看,重工业的生产增速明显高于轻工业,轻工业生产增长相对平稳,纺织等传统行业生产增速继续放缓。从区域结构看,今年以来工业发展改变了以往各地共荣共进的发展态势,差异化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区域之间的发展改变了过去发达地区发展较快、欠发达地区相对较慢的发展格局,衢州、舟山、丽水等地的增幅均在30%以上的高位运行,杭州、宁波等地处于中位,而台州、温州等地相对较缓。从效益情况看,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较好的向上态势,但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衢州市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7.8%,而宁波市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了10.61%。
一、当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增产不增效情形突出。今年1-5月,全省各地市工业产、销与去年同期相比,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总体上却基本保持了稳步增长;但是汇率、出口退税率、利率和劳动力价格、原材料价格、土地价格及环保成本等“三率三价一成本”的“七碰头”,使企业效益受到了多重挤压,企业在“保市场还是保效益”的两难局面中作出了“保市场、弃效益”的艰难选择,因此出现了“增产不增效”的情况,尤其是传统行业和受国际高油价影响的行业会更为突出,部分企业已被逼到生死线的边缘。据初步估计,目前有近二成的温州中小企业已经处于关、停、半停工状态甚至倒闭,另有一些企业为了寻找更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而迁出浙江;纺织业占据半壁江山的绍兴市,仅一季度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就已高达26.8%,宁波市1-5月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也近1/4。行业性衰退又进而产生了连锁反应。如多重因素积聚的服装行业的不景气,带来了对缝纫机生产产业需求的影响,据调查台州一家缝制设备大集团,去年一年由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用工成本、运输成本、财务成本等6项成本的上升带来该企业损失达5亿元人民币。缝制设备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企和营利空间的压缩,迫使企业压缩生产规模,导致全市部分缝纫机生产厂家在年初开始裁减员工。另一方面上游产业的不景气,也带来下游产业热电供汽行业的生存危机,在煤价成本大涨和纺织印染用汽量大幅减少的双重夹击下,不少热电企业利润被严重挤压甚至被迫关闭。以上众多连锁反应及其影响,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企业资金链断链风险进一步增大。目前宏观紧缩环境不仅给中小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给大型企业的资金链也造成较大影响。大型企业,由于往年具有良好的发展业绩为基础,拥有相对丰富的资金资源,加之宽松的宏观环境,使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扩张,上的项目比较多,众多企业还向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多领域发展,战线不断延伸,产业链也进一步拉长。近两年来,宏观环境发生变化,国家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一些以纺织、服装为主业的大型企业的效益大幅下滑。同时,紧缩的货币政策已导致房地产等行业出现困难,企业的资金供给出现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浙江企业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产业分工,大中小企业之间的资金链也是环环相联,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不足又将造成大型企业资金趋紧,从而也就呈现出资金链难以平稳延续的风险端倪。
企业家信心指数下滑严重,企业投资热情低迷。调查表明,当前受外需变化、国内从紧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要素保障难度加大、市场预期变化等因素影响,企业家信心指数不断下滑,工业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不断回落,投资者普遍存在着“现金为王”的观念,全年投资形势不容乐观。1-5月,全省虽然投资增速名义上仍达两位数以上,但这是基于两个因素而形成的:一是去年同期增速较低而形成的较低基数,二是今年投资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的因素,剔除以上因素浙江投资实际增速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这一现象需给予深层关注。从工业投资角度来看,浙江制造业投资2-5月增速也呈逐月下降趋势,分别为22.4%、18.9%、18.4%、17.6%。而1-5月,全省新开工项目比去年同期下降,特别是新开工投资项目中亿元以上的项目同比减少89个,下降32%,预示着下阶段保持投资平稳增长压力较大。
地区节能减排压力巨大。目前,浙江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变的进程中。从全省范围看,“十一五”期间特别是今年各地节能减排的压力有增无减。全省临港产业的发展,一大批重化工业项目相继上马,将带来极大的压力。仅宁波市已有和将有21个临港重化大项目建成投产,这些新上的钢铁、造纸、石化大项目,能耗水平分别高达每万元增加值7.6、5.2和2.4吨标煤,是宁波市目前平均能耗水平的2-8倍,这将给宁波市带来极大的压力。而杭州市占比高达31.1%的六大高耗能行业销售产值1-5月增速达到26%,高于该市平均水平6.6%,高耗能行业过快的增长将会拉高整个工业的能耗水平,进而影响节能成效。同样,在全省117个开发区(园区)中,已高标准实施完成生态化改造的还不多,许多开发区(园区)的改造任务异常艰巨,从上半年完成情况看,今年要全面完成重点开发区(园区)改造的进程还待加快,环境容量压力凸显。
二、对策建议
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来判断,预计今年底至明年上半年将回稳,构筑形成底部。受外围环境的变化影响及惯性作用,国内经济在四季度之前难以止跌,到明年上半年才能趋稳、回暖。下半年,我们要紧紧抓住一切契机,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推动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顺势而为,适时深化项目清理优化。当前严峻的国内外宏观形势,在资源要素紧缺的背景下,不论政府还企业都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办大事。一方面,由于前些年房地产、矿产资源等处于上涨周期,一些投资者过度举债进行投资,搞多元化经营,企业扩张过快,在信贷紧缩时,资金链就比较紧,摊子铺的过大、企业项目无实质性进展,这急需引导企业合理压缩建设规模,集中精力、财力抓好发展重点,着眼长远,要从“保利润”向“保市场”转变,要从“做大”向“做强”转变;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作为清理优化的实施主体,要从自身过大的政府建设项目摊子中予以解脱,按照停建一批、缓建一批、优化一批的思路,收缩基本建设摊子,结合节能减排,关停并转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和弱竞争力项目,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现原有传统产业转移。不少地区已积极开展深入研究,抓住全球产业大转移机遇,培育发展空港经济、临港经济、装备制造业、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等新的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杭州市近日抓住建设地铁项目机遇,积极推进地铁项目装备国产化工作;还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整车工业;嘉兴秀洲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成功开发中关村软件园、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投资48亿元建设“北京科技园长三角创新园”;湖州吴兴区积极引进装备制造项目,近日与三一重工签约投资86亿元,努力将其打造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工程机械制造中心。
强化带动,全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要积极深化“千亿产业提升工程”、省重大工业项目、省重点建设项目等平台的协同联动,抓好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工业项目,按照“如期竣工投产一批、加快建设推进一批、前期深化落实一批”的要求,促进36个实施项目和24个前期项目的推进,同时充分挖掘潜力,在7、8月份再结合各地实际补报一批。省、市、县各级政府要集中力量,各个部门紧密协作,着力破解重大项目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建设用地、项目报批、前期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从前期到实施的“一条龙”推进机制,切实加快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
精心准备,深化开发区(园区)扩容前期工作。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就开发区建设发展已经形成了《指导意见》并已上报国务院,预计国家机构调整完成后将予以发布。为此,要进一步做好全省开发区(园区)发展规划的研究与编制工作,同时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调整,深化各地开发区(园区)规划与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工作的衔接,扎实推进开发区(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全省开发区(园区)生态化改造和建设进程,继续完善深化全省开发区(园区)信息化试点,优化平台,进一步转变开发模式,加快形成全省开发区(园区)联动发展格局。
整合资源,全力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在当前严峻的宏观形势下,工业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不断回落,提振信心已成为重要一环,政府须有所作为。一要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质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二要正确引导企业发展方向。正确处理企业“做大”与“做强”的关系,防止盲目投资,加强管理,提升层次,增强抗风险能力。三要高度关注企业的融资问题。从紧的货币政策已使全省企业危机四伏,而民间资金相对充裕。如何有效发挥民间资金的积极作用,地方的呼声十分高涨,因此必需高度重视,要通过解放思想,积极摸索,采取如通过股权出质登记贷款、加快发展民间商业银行、积极引入外地金融机构、努力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等众多有效的措施,有步骤、有秩序地予以合理解决,也可以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途径来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四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生存问题。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大多为中小企业,总体上讲,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消化众多成本上升因素的能力较低,获取资源的竞争力较弱,发展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和严峻,这就需要特别关注它们的发展状况,并给予必要的扶持,尤其是生产要素的保障,从而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共渡难关。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