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经济转型升级调查(上):纺织好戏正上演
绍兴纺织,你好吗?
高成本时代,在全球纺织业“过冬”的背景下,每一个关注中国纺织产业、关注浙江经济的人都在问。
绍兴纺织业占据全市工业经济的四成,上年纺织品出口达66.44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值的48.1%,上下游产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百万,而它更是全球纺织业的重要基地、浙江块状经济的一张名片。
“绍兴经济转型升级要争取走在全省前列,首先看纺织,这个挑战躲不开,也避不了”,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表示,全市上下正坚定信心,加快提升发展纺织业。“我们绍兴人有底气”,绍兴纺织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在成本控制、研发、销售等方面优势不小。绍兴纺织业人均创利为全国的1.8倍,劳动生产率为全国的1.6倍;2008年上半年纺织品出口增幅更是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
“坚持一到两年,绍兴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将更加突出”、“挺过去,又是一轮春天”……绍兴人“喉咙照样响”,办法也蛮多。一出近“保稳”、远“促调”,克难攻坚,转型升级的好戏正在纺织行业上演。
早应对,早调整——
绍兴纺企生存状态好过预期
“当时一只鸡可以和一头牛竞争”,浙江新中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仁良这样解释促使企业几年来持续转型原因。
“新中天”本以传统织造为主,但在2003年徐仁良就发现“由于进入门槛低,自家拥有几千台织机的工厂和只有十几台织机的家庭作坊相比,在出口竞争中毫无规模优势,拼起价格来还处于下风”。无纺布广阔的市场前景,更促使他决定上马技术和资金门槛更高的无纺布织造。
“一条无纺布生产线投资就超过1.6亿元,今年我们还打算上第四条线。而原有的织造和服装,我们会继续有计划地缩减产能”,徐仁良表示。
位于绍兴县夏履镇的“新中天”,如今已是全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目前,三条无纺布生产线开足马力,预计今年产量能达2万吨,比去年增加50%。
没有想象中的“愁云惨雾”,绍兴纺企的生存状况大都比外人预想的要好。以“托在一块布上”的绍兴县来说,今年上半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2%,其中包括织造、印染、化纤、服装等在内的大纺织工业利润仍增长了2.8%。
“过去三年,纺织转型升级的成效是巨大的。”绍兴县委常委、副县长孟柏干分析。原材料价格攀升、市场疲软等问题,绍兴的纺织块状集群在2004年前后便已经遭遇过,正是在那轮低谷之后,绍兴纺织开始了又一轮集体提升之路。
与去年相比,煤价上升100%,蒸汽价格上升51%,电价上调,银行利率上浮……但在天圣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的半年报上,数据却很漂亮:今年上半年,“天圣”产值增长35%以上,效益也增长了30%。
“高成本时代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总经理章国伟表示。“但是我们通过产品、市场、设备的一体化、专业化,消化了成本增长。”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天圣”就上马了比化纤布更高端的毛纺面料项目,从进口原毛到纺纱、织造、后整理,一体化生产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成本,而作为成品的羊绒面料每米最高售价达500元,数十倍于普通面料。
在原有的化纤面料领域,“天圣”去年升级换代了1000多台喷水织机。今年,“天圣”工人工资成本虽增长了1倍,但更换新设备后,每个工人的看台率从原来的4至5台,提高到了16至20台。“这样每米布折合的人工成本反而大大降低”,章国伟说,新更换的喷水织机转速达到了800转/分,在原来500转/分的基础上效率提高了60%,而且节能,质量更稳定。
经历多次风雨的绍兴纺织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不等不靠,不慌不忙,从财务管理、成本控制、信息化、员工培训等各个方面挖掘潜力,从容化解困难。
做筒子纱染色起家的“国周纱线”,已全面运行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现在,工厂200多台染缸都配有联网电脑,每位员工手上都有一张工艺卡,老总每天一到办公室,只要打开电脑,就知道今天有多少订单,完成了多少,机器运行情况如何。
“与项目实施初期相比,每年节约成本超过1000万元以上”,总经理助理张东介绍:今年,面对能源价格的攀升,企业又启用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合理控制水、电、汽、油的利用,对冷凝水、冷却水、定型机废水的热量进行回收,成本比长三角地区同类工厂又降低了约20%。
“内部管理做好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这样的企业能倒吗?”企业家们正形成共识:当前的困境正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只要把自身的状态调整到最好,就能安然“过冬”。
绍兴市市长钱建民介绍,在绍兴市最近出台的六个产业规划中,也明确纺织产业仍是绍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要通过走差异化、特色化、与现代服务业联动的道路,着力提升。市里还积极推出一系列金融创新、服务企业的政策,着力缓解纺企资金紧张等问题。
拼创意,拼科技——
纺织产业向上寻找新支撑
从日本,到韩国,再到中国台湾、香港和大陆沿海地区,纺织业好比是长着“脚”的产业,它总是流向那些劳动力、资源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有意思的是,曾经的繁荣之地总能保留精华的设计、研发、高端制造部分——像日韩的纺织业从上世纪鼎盛时期起,产能减少了50%至80%,效益却成倍增长。
从“制造”迈向“创造”,在绍兴,我们也感触到了这样的产业发展脉动。
韩国花样设计师金南元,正是循着这样的一条路线,来到绍兴开始他的寻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