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制造升级转型华丽转身
■穿越30年
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中期
起步探索阶段
广东通过加工贸易大大加速了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及民营经济的发展,深圳、东莞、中山、顺德等城镇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同时,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市场体系,引进来的大批外资企业,也发展起一批国有大企业,带动民营、私营企业及配套产业发展,并培养了大批熟练产业工人,为日后的加速发展和转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中期
全面快速发展期
通过大力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先进设备,全省轻工、纺织、电子、机械、家电、食品和建材等行业得到整体改造,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兴起,由生产传统轻工业品为主的简单加工装配,扩展到零部件、机电产品的加工装配。
1990年代中后期至今
发展和结构调整期
随着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装配及属地化配套生产,全省工业进入从轻型向重型化的转变,以及由OEM向ODM进而向OBM转变的新阶段。
我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对国内产业辐射带动和技术溢出能力强的产业,吸引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来我省设立生产制造基地以及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81家在我省设立696家企业。
太平手袋厂的手袋拉链轻轻拉开,不经意间拉开了“广东制造”的大幕,掀起了此后30年波峰竞逐的制造大潮。30年潮涨潮落,承载着广东光荣与梦想的“广东制造”,正在经历30年来最为艰难的转型——向着“广东创造”跃升。
困惑
广东制造遭遇内忧外患
就像一部精彩的小说总会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一样,广东最早尝到加工贸易“甜头”。“东莞塞车,全球缺货”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广东对美玩具出口遭遇贸易摩擦,美国芭比娃娃涨价一成更是这一国际产业链条的生动体现。但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特别是外经贸转型升级过程中,比全国其他地区更早、也更明显地遭遇“成长的烦恼”。
去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广东外贸出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上半年六大进出口指标大幅回落,其中出口增速甚至低于全国8.9个百分点!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状况堪忧,纺织品及服装、塑料制品等出口均呈负增长,而主要市场美国、香港出口量也明显减少。
与此同时,广东长期高速发展的繁荣表象下所掩盖的传统发展模式和理念的隐忧也逐渐显露。随着原先低廉的劳动力、土地、能源等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加上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及周边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崛起,“广东制造”面临着严峻挑战。
东莞上千鞋企倒闭?深圳玩具企业集体退出出口市场?种种不利谣言四起,折射出的是人们心中共同的问号:发展到今天的广东制造该何去何从?
思路
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但发展到今天,广东已不是那个只会被动接受产业转移的边远省份。开放未变,眼光却多了几分挑剔,高耗能、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被婉拒,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企业被热情引进,一拒一迎间,“招商引资”已然是“招商选资”。
事实上,这场由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从上世纪末已经悄然开始:从主要依赖优惠政策、减税让利等吸引外资的手段,向主要依赖改善软硬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转变;从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向规模、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从主要是“引进来”,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转变。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