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商业对接世界工厂的途径
生意社9月5日讯 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必须依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同样,中国企业的持续性发展也要依靠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来实现。笔者以经济领域中10多年来发展快速的两个代表行业———国内商业和出口贸易目前面临的转型需要,来阐述这两个经济体需要实现对接与资源共享的观点。
国内商业和出口贸易面临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商业的发展主要以连锁商业的发展为代表。连锁商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规模性的高速发展,以中国连锁业百强企业发展数据为例,至2005年,已连续10年保持了平均同比年增幅近50%的增长。但从2006年开始,以满足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大众消费时代的商业业态,如超市、家电、建材装潢等主力型连锁商业业态的发展增速趋缓,平均同比年增幅只实现25%的增长,2007年则更低,只增长了21%。而经过了以超市为代表的满足大众消费需要的零售革命洗礼,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开始转移,同时随着“80后”这一消费群体开始逐步主导中国的主流消费,中国连锁商业发展方式必须进行适时的转型。统计资料显示,从2005年开始,以满足消费提升和个性化、品牌化需求的商业业态,如百货商店、专业专卖店、特色餐饮店等呈高速增长,而新的购物方式如网上购物则呈爆炸性增长。但对于中国的商业来说,不管是满足大众消费时代的商业业态,还是满足新的消费潮流的业态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缺乏能够满足提升消费层级的商品系列。
中国的出口贸易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目前面临着人民币汇率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政策的变革、国际贸易摩擦加大等不利因素。在国家平衡进出口贸易大的方针下,需要实行开拓国内市场的转型。但习惯了长期出口贸易的“世界工厂”明显地显露出对中国国内市场的生疏,也就是说,“世界工厂”的资源对接的是国际市场而不是国内市场,从而使得国内商业不能共享“世界工厂”的资源。
缺乏双赢交易制度的合理对接
是什么原因使得国内商业无法对接“世界工厂”的资源呢?研究发现,是缺乏能够使双方共赢的交易制度!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工厂,除了改革开发的政策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等因素外,很重要的是遵循了国际贸易制度,如各国的商检制度、信用证制度、保险制度等。对中国的“世界工厂”而言,可能所赚取的利润是低的,但资金和利益有制度性的保障,因而是安全的。
研究还发现,许多出口加工企业早先都是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后来才转为出口加工为主,原因是,如选择国内市场尤其是规模大的连锁商业企业,其交易制度一般是,厂家需要支付“进场费”等通道费用,货款的结算要高于国际市场期限的账期、非食品类商品可实行退换货制等。也就是说,国内贸易交易制度的风险都体现在厂家或供货商方面,这一交易制度的本质不是双赢的,且对厂家和供货商来说是缺乏安全感的。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来,对国内市场流通的研究如合理的交易制度、市场流通秩序等方面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是缺失的,从宏观层面来说,国内流通的制度建设落后于国内贸易的发展,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和市场经营形态实行不平等的管理方式和税收政策,银行和保险公司等社会的金融信用系统,没有能主动地为国内市场流通提供好的服务工具;从行业面来说,更多的加工企业放弃了国内市场,转向了出口加工,从而加剧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并使得国内各项资源更多地服务于国际市场;从企业层面来说,非双赢的国内市场的交易制度将可能导致国内商业企业放弃自主经营的经营方式、放弃以销售毛利为主导支撑的盈利模式,转向“物业管理”的“食利模式”,而失去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竞争力,更危险的是会诱导少数企业走“类金融”的发展道路,从而产生经济发展领域的不安定因素。
对接“世界工厂”资源的途径
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必须加快进入实证研究和实践实施阶段。对国内商业特别是连锁商业来说,主动对接“世界工厂”的资源是优化商品结构、提升消费水平、拉动内需的现实途径。中国超市联合采购交易联席会议在2008年4月组织了52家会员企业进行了“连锁超市对接世界工厂资源商务考察”活动,对广东东莞、深圳两地5个世界级出口加工产业集群地做了考察,商家和厂家共同认为将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世界工厂”资源投放于国内市场的现实性是存在的,且市场空间巨大。其实现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连锁商业的姿态和公平交易制度的建立
连锁商业是国内商业中现代商业的代表,当中国的“世界工厂”已经生产出并大量供应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任何一个零售业态销售的商品时,国内连锁商业更要担当起把这些商品资源投放于国内市场的流通职责,实现国内市场商品的升级和拉动内需。连锁商业在主动对接“世界工厂”资源的时候其经营理念和合作方式的转变十分重要,从大众消费时代进入个性化消费时代的中国连锁商业,目前正进行着十分痛苦的商业业态、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在公平交易制度方面,连锁商业的姿态更为重要。在广东考察期间,考察团主动向厂家宣布了合作的“三不政策”,即对提升国内商业商品结构的出口转内销商品采取“不收取进场费”、“不拖欠货款,实行现金支付”、“买断商品不实行退货和换货”,这“三不政策”大受厂家的欢迎,为打消外贸企业与内贸企业之间的心理障碍,突破双方之间的交易制度障碍,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