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升跨国鞋业巨头“移情别恋”?
或许有一天,我们所熟知的跨国巨头悄然将生产线从中国彻底撤离,而到印度、越南、泰国等地落户,我们并不会觉得奇怪,因为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他们的眼中正逐渐远去
诸多外企被传“转移”
从今年入夏开始,王先生感到自己忽然变得清闲起来,工厂不用加班,开会也不必再关掉手机,因为打进来的电话比以往少了很多。但这看似安逸的日子却让王先生开始提心吊胆了。“生意不好做了。”王先生说,“因为我们报价比去年高了,今年的活儿就越来越少。”
王先生是一家制鞋工厂的负责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工厂虽然没有什么名气,却生产世界名牌,因为他们是某知名运动品牌的代工工厂。正是这个原因,王先生从来不曾为订单发过愁,更不必担心产品的销路问题。他要做的,无非是按照客户的技术要求,让客户的产品在自己工厂的流水线上完美成型,并被客户配送到各个门店。
但自去年以来,各项费用包括员工的工资支出较以往相比都有大幅度地增加,王先生工厂接活儿时的报价也随之增长。而接下来王先生便发现,手中的订单开始变少了。平时对单子催得很急的客户,也变得神秘起来,不再有大把的订单给他。通过了解王先生得知,客户的单子至少一半“飞”到了印度。“印度那边的报价比我们低。”王先生无奈地说,“没了单子,以后工厂和工人的生计都是个问题。”
当然,王先生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或许有一天,我们所熟知的跨国巨头悄然将生产线彻底从中国撤离,而到印度、越南、泰国等地落户,我们并不会觉得奇怪,因为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他们的眼中正逐渐远去。
今年3月,美国的《芝加哥论坛报》报道,在上海美国商会对66家外资公司就“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所做的一项调查中,50%的公司认为,中国正在丧失其相对于其它低成本国家的竞争力优势。这项调查似乎暗示,中国正从“低成本国家”的序列中退出,也就是说,从成本上来说,投资中国很可能不如投资印度、越南等国家划算。因此,转移似乎成了这些巨头们惟一能做的决策。今年年初以来,不少反应敏锐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地撤离动作,他们或将业务转移回本国,或将业务向印度、越南、泰国等地搬迁。与此同时,Clacks、K-Swiss、Bakers等国际鞋业巨头也纷纷增设在越南、印尼的生产线。
而一向以严谨、理性著称的德国企业,显然也无法冷静地看待中国制造市场的成本变迁,开始了“胜利大逃亡”。据《每日镜报周日版》报道,在中国的大约1600家的德国公司,有1/5正打算退出中国市场。
讳莫如深回应不一
今年8月,有媒体报道,国际运动品牌大鳄阿迪达斯和耐克也准备从中国“出走”,到东南亚等国家“另谋出路”。据法国一家报纸披露,阿迪达斯总裁海纳曾明确表示:因为目前中国员工的工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成本增加,公司打算今后将减少在华生产比例。另有媒体也接连曝出鞋业巨头耐克要求中国一些制鞋企业将生产基地迁往印度的消息。
但有关“出走”的传闻随即被阿迪达斯否定。“阿迪达斯没有将工厂撤离中国的计划。”日前,阿迪达斯相关负责人在给记者发来的官方声明中表示,中国将会继续作为阿迪达斯最重要的生产地。“在中国的工厂我们没有计划撤离,一家都不会撤,反而我们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增加在中国的产品生产数量。”
据介绍,阿迪达斯在中国有264家工厂,工作人员30万人,50%的产品在中国制造。面对中国正在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阿迪达斯的目光不得不一次次转向东南亚国家。“由于阿迪达斯在全球业务的快速增长,我们需要在世界各地寻求新的供应商以保证产品的生产供应。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会向越南、柬埔寨、东欧一些国家寻找新的生产厂家。”阿迪达斯负责人称,“也许以后,基于阿迪达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高速发展,中国制造的百分比会下降,但这并不是绝对数值上的下降,阿迪达斯中国制造数量仍然会保持一个很高的水平。”
而为阿迪达斯代工的万邦鞋业公司协理郭炜文在与记者的通话中,也证实了阿迪达斯方面的态度,“目前没有任何变化,阿迪达斯在越南、印尼等国家一直都有生产基地,这是公司生产规模的需要,根本不存在生产线转移的问题。”
但郭炜文也在谈话中透露出,万邦鞋业原来坐落在广州,但因近两年人员工资以及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在2006年从广州“迁移”到位置偏远、经济落后的粤北山区清远。而在1年前,公司又因成本等原因,在印度建立了新厂。“印度那边因为刚刚起步,目前的生产量是每月30万双,清远这边生产量比较大,大概每月120万双。”郭炜文说。
相对于阿迪达斯的公开表态,另一鞋业巨头耐克却对“转移”的话题讳莫如深。在接到记者的采访函后,耐克方面直言相告:任何关于“成本及发展”方面的问题,公司目前都不便回答。
记者联系了多家跨国公司,对于迁移生产基地的传闻,这些公司大都采取回避或模棱两可的态度,这不由得使公众对于此间的传言甚感迷惑。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