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镇老裁缝盛新权守望缝纫摊
三都镇文卫路上有一家裁缝店,店面没有任何装潢,很不起眼。引起笔者好奇的是坐在缝纫机前年逾古稀的老裁缝。
老裁缝名叫盛新权,今年73岁,是三都镇前源村人。17岁那年,家里给他找了一个裁缝师傅,让他拜师学艺,从此他就跟着师傅今天东家明天西家干起了裁缝。盛师傅说,过去没有缝纫机,缝衣全靠手工一针一线地将布料拼接缝合,凭的就是手上功夫。一根针,单、夹、皮、棉、纱都能缝制,滚边、镶嵌、对花、裘皮拼花、盘花扣襻等是裁缝师傅的基本功,尤其是盘花扣襻,可以说是一绝。盛师傅最拿手的是缝制老式衣服。
几十年里,盛师傅和所带的十几个徒弟一直为前源、三都、梓里、洋尾、梅城、大洋等周边一带的乡亲做衣服,吃百家饭,做百家衣。做过多少家、做过多少件,盛师傅难以记清了。上世纪80年代,市场开始繁荣,人们都愿意买衣服,而不是做衣服了。许多裁缝都逐渐舍弃这一手艺,纷纷出门打工了,这当中也包括盛师傅的徒弟们。
盛师傅的儿子是三都初中的一名教师,十几年前劝父亲可以享享清福了。歇了一段时间,忙碌惯了的盛老汉实在闲不住。年过花甲的他挑了缝纫机,拿了剪刀,卷了铺盖,从前源老家搬到三都镇上,摆了个缝纫小摊。老人摆摊的房子虽小,却具备了“家”与“店”的功能:房屋前部左边是工作间,既方便顾客光临,又能在闲暇时与路过的老朋友聊几句,打发些空闲的时间。右边是生活区,他可以边做饭菜,边照顾生意,一举两得。这一干又是十几年。他的主要顾客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有请他做秧歌队队服的,他也免费帮邻居们上拉链、缝钮扣。
老人一边忙着手中的活一边聊天,他深情地看着跟了自己大半辈子的老伙伴———一台老式的缝纫机,喃喃自语:“这老伙计陪伴了我一辈子。”裁缝铺的设备很简单,裁剪服装的旧木案板上铺着块深色的垫布,案上堆了些五颜六色的布头,一根蜡黄的胶尺,蜷伏在黑白分明的老式熨斗旁。
说话间,一件衣服很快完工了,他捧起衣服满意地看了看,理了理衣角,小心地给客人包好。那神情与动作,怎么也不像包一件衣服,而是一个老手艺人,在清理着自己近60年的追求、坚持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