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国内服装销售呈现出需求低迷态势
2008年上半年,国内市场受到全球经济疲软、原油价格提高、粮油价格上涨、雪灾和地震灾害等多因素影响,上半年服装内销市场呈现出需求低迷态势。根据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的销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实现服装类销售总额531.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9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近5个百分点。
从需求方面看,2008年上半年粮油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服装的需求,而春节和五月换季两个本应是服装销售冲高期却在雪灾和地震灾害中呈现了低谷。今年一、二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高了11.45%和14.36%,都明显低于粮油价格上涨速度,也就是说居民的支付能力在这段时间发生了下降。从消费者信心指数看,明显显示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一个台阶。服装是非必购品,在宏观经济形势乐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时候,其需求会明显提升,反之则会被明显抑制。也就是说服装消费对经济环境优劣的敏感度要高于其他消费品。因此,从全国大型服装零售企业服装产品零售价格月度指数变化情况看,服装消费价格指数不断下滑,2007年中有7个月的月度指数超过120,2008年上半年没有一个月超过120。
从国内供给情况看,由于上半年的企业生产计划基本在2007年就已经制定,因此市场供应量还是比较大的,导致服装类产品的消费价格指数一路下滑。在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巨大压力下,服装类商品出厂价格略上涨了2.4个百分点,但市场需求的疲软使这无法向终端消费市场传导,消费价格无法同步上升,而出厂价格也在年初陡峭上升后涨幅逐渐趋于平缓。另外,由于我国服装企业多采用经销商制度建立销售渠道,而经销商队伍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散小批零”的经销户、订货户,经销商群体不稳定,本身流动性比较大,受到股市套牢或其他因素造成资金紧张就会直接退出经销商圈。一些经销商频繁更换订货品牌、更改订货数量,也会造成生产计划与销售需求的落差。而服装市场行情走低,也导致一部分经销商退出服装经销业。经销商队伍的萎缩、优质经销商的缺乏使一些有赖于经销商生产的中小企业陷于窘境。
2008年下半年,服装生产企业将会及时调整市场供应计划,产品投放量将会比上半年有所回落,而在价格适应性作用下,消费者也会比上半年更加容易接受部分商品的合理涨价。再加上下半年的奥运、中秋假期、十一黄金周、元旦的契机,我国服装内销市场总体情况应好于上半年。当然,服装企业仍应走以质取胜、以新取胜、以设计取胜、以服务取胜的竞争路线,但在“大路货”层面,价格竞争仍将唱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