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AT集团欧通国:让我们回到原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真想不到,哈姆雷特对命运的终极拷问,竟落到了ITAT头上。
几个月来,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ITAT上市“受阻”事件,不断地变幻着版本和说法。尽管所谓上市“受阻”,不过是一次未通过的“聆讯”:而一次聆讯被拒,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屡见不鲜,对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聆讯,都要经过几次;但在国内某些媒体那里,就变成了“上市无望”。鉴于ITAT又正处在上市前的“静默期”,哪怕是对谣言批驳,用事实争辩,也是不被允许的。这使我想起美国一位高龄总统竞选者,面对竞选失败、回答提问时幽默的话:“我竞选失败,不能笑;我年纪太大,不能哭”——ITAT的情况有点类似。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ITAT事件”(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已经超出了一家公司谋求海外上市的努力范围,演化成对一种模式的质疑,对一种能力的否定,抑或对一种奇迹的打压。因为ITAT不算什么,只代表新思维和新创造,代表对传统的改造,对僵化的突破。它的核心内容——“零货款、零租金、零库存”——看似离奇,却至少是一种贡献。
让我们回到原点,看看ITAT“生存,还是毁灭”的理由。
“我们的每一分钱是合作赚来的,不是买卖赚来的”
奥运会开幕式那2008位“武士”用活字印刷方式展示的不同的“和”字,被认为是对中华文明的经典概括。“和”、“合”而不“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最璀璨遗产。没有和合文化,我们或许早就在打打杀杀中灰飞烟灭了。有了和合文化,我们就有了繁衍生息的理由。
ITAT模式的精髓也是合作,瞄准的则是服装中小企业和拥有闲置物业的地产商。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减少等大环境、大背景下,国内大量纺织服装企业急于找到销售出口。ITAT的出现,相当于给这些企业搭建了一个免费的交易平台。当然,交易筹码是“零货款”。同时,ITAT与拥有闲置物业的地产商协商,化零为整包下原本属于诸多小商贩的大量摊位,进入同时也要求“零租金”。这样,它就为那些生产过剩、又付不起商场“进场费”的中小型服装厂消化了库存,为那些已由稀缺过渡到了丰裕甚至过剩商业设施找到了出路,这个模式完全是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演绎而来的:“我耕田来你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天仙配》)——合作,大家才有饭吃。
“把缝纫机搬进柜台”!ITAT的第二个贡献是降低了交易成本,把实惠让给百姓。
先看服装价格是如何构成:一般服装产品的成本构成为:面辅料等原材料占70%,工资占18%,燃料动力、折旧及其它分别约占4%。按常规,生产商在成本上至少要加30%左右的利润,经销商在出厂价上至少再加30%,零售店再加价30%,再加上库存、减价等因素,就形成了零售价至少是成本价3-5倍的局面,名牌和进口服装价格,还要加上不明就里的“时尚元素”,就更没谱了。而ITAT的出现,至少免去了经销商和云里雾里的那些成分,等于“把缝纫机搬进柜台”。
究竟有利于谁?除了“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富豪之外,中国人均GDP尚不足2000美元,城市白领收入不过每月3000元人民币左右,哪个不盼实惠?要知道,人均月入3000美元左右的美国普通劳动者,让他花200多块买一件名牌衬衣,也会被认为是“疯了”。为什么中国百姓同样的人民币收入,就要忍受千元一件的假名牌?以鼎鼎大名的CK为例,在美国,一件白衬衣大约40美元就能买到,折合成人民币也比国内便宜许多。除非你要买LV或ARMANI这样的牌子,若只是CK、DKNY之类,想一次花掉1000多块人民币还真不容易。而在国内逛街,买件1000多块的衣服并不少见。
中国服装产能过剩的“肥水”为何只流“外人田”?中国服装品牌,怎么那么嫌贫爱富?为“成功人士”、“成功女性”“量身定做”的比比皆是,又有哪个像ITAT那样,一直将中低收入者锁定为销售目标,为此而千方百计地降低服装售价? ITAT原来每年春、秋季举办两次换季优惠活动,每次两个月,全场商品以会员价的5折销售,最近决定,取消这两次换季优惠,全年价格保持在目前的五折水平。谁能将西服价格维持在300元左右、衬衣40元左右、裤子50元左右、女装100元左右,谁就是懂中国国情,谁就是ITAT!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的顾客始终占据13亿中国人中的8亿多,我们的口号一直是:“将平价进行到底”!
“渠道之妖”?从2004年创立至今不过4年的时间,ITAT已经在全国开设了近800家店铺,营业面积超过160万平米,成为全球扩张最快的连锁零售企业。
ITAT在没有用国家一分钱(无贷款)、百姓一分钱(未谋求国内融资)的情况下,因为打造出一个成功模式,就吸引了国内服装产业的众多厂家、商家和国际风投的近亿美元资金,难道不是当代传奇吗?而这种模式眼下竟被人说成“空手套白狼”,有的媒体甚至用“渠道之妖”来形容ITAT的快速发展,他们或许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服装产业、消费者和国际资金为何接受ITAT?
当产品销售出去后,ITAT会根据销售额,向供货商支付58%到62%的销售额扣点,向物业租赁方上缴10%到15%的扣点;在ITAT第一家店开业前,它就开发了一套涉及财务、销售、人事等内容的IT系统。这样,物业方和供货商作为外部人,都能享受内部信息,比如随时查询销售额。而且,ITAT在结款方面一般半个月结一次,遇到资金量大的情况,厂家甚至可以申请一周一结。
不说ITAT为打造与供应商和物业商的“铁三角”,允许供应商使用ITAT拥有的商标;承担选址、开店、装修、人员培训的全部费用;建立完善的管理团队,在全国建立了37所专门教育培训基地;仅每年两亿元广告费及社会公益一项,就是真金白银,不是“空手套白狼”吧?!为什么别人打造“微笑曲线”两端,就被奉为圭臬,而ITAT这么一做,尽管已成入哈佛商学院的经典案例,就是“空手套白狼”?没有能力将厂家、商家与消费者的利益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仅凭“空手”,就能“搅动一池春水”吗?
美国摩根士丹利投资公司在评估ITAT的发展模式和速度时,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这是东方智慧创造的奇迹!”再看,法国媒体在谈到引为骄傲的“家乐福”时,曾经清醒地指出:“谁控制了零售业,谁就能控制经济,谁就拥有法国。”以此观点再看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等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在中国扩张,哪个不被视为“废我武功”的“绝杀技”?再看看国际资本怎样千方百计地控制影响中国经济命脉的石油、农作物、矿产资源等动作,你能简单地将其视作攫取商业利益的行为吗?
ITAT在中国的迅速崛起,发展规模与速度已让人感到恐惧,超出了某些预期和允许范围,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对ITAT发动攻击不足为怪——这,才是事物的原点。列宁说的好:当你对错综复杂的事件不明真相时,只要问一句:对谁有利?就可解惑。如果说“ITAT事件”背后有“妖”的话,要在国际金融资本的利益与好恶那里去找。
用一个大写的和字,一个薪火相传的和字,加上改革开放的天时、地利、人和,ITAT不但解决了自身3万员工的就业问题,间接解决了为ITAT供货的近千家企业、近百万职工的生计问题,还为百姓提供了民生实例、为国家上缴了大量税收——“ITAT神话”就这样诞生在一个古老民族的灵魂深处,这种对国家的有百利而无一害,才是“ITAT风波”的谜底和真相,难道也有“原罪”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