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马拉松没有终点
9月17日,随着北京残奥会圣火的熄灭,自8月8日起在北京上演的激烈精彩的奥运体育赛事也因此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但中外企业围绕奥林匹克运动而展开的营销活动并没有结束。
其实,早在奥运圣火未熄之时,企业针对后奥运时代的品牌之战已见端倪。
在刘翔宣布退赛不到24小时的时间,奥康集团就做出决定:与刘翔签订2009年赞助合同;8月23日,在北京奥运会只剩最后一天的时候,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职业篮球协会(NBA)举行了青岛啤酒-NBA中国战略合作签字仪式;百度也开始换将,由原好耶广告公司副总裁李伟出任百度品牌广告负责人,此举旨在后奥运时代大大提高百度品牌在广告主中的影响力……
上述企业所为只是为了两个字:品牌。
后奥运时代,如何传承奥运品牌遗产,把品牌营销继续做得风生水起,确实是一门学问。
马拉松式坚持
可口可乐公司无疑是这方面的“大哥大”。著名调查机构尼尔森的最新调查显示,在所有赞助商中,可口可乐的消费者认知度最高,但在广告花费方面只排第三位。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可口可乐向奥运场馆供应了2500万瓶可乐,超过了雅典奥运会的2000万瓶。
而近期沸沸扬扬的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方案,更是让业内对可口可乐的品牌营销策略产生了多种猜想。数据显示,一旦收购案通过,可口可乐将占据中国60%以上的果汁市场份额,从而形成对果汁市场的垄断。
但这样的业绩仍然让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小筠感到“不解渴”。对于后奥运体育营销,她表示:“品牌力度不会因为一个活动而增加,整体品牌价值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全球的营销活动中形成的,品牌价值需要不断地加强培养、维护,不管是奥运会、世界杯还是欧锦赛,今后,我们的体育营销都将是长期的。”
看来,持之以恒地关注奥运是可口可乐品牌营销的制胜法宝。
从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开始,可口可乐公司一直是奥运会顶级赞助商,此后80年从未间断。在奥运营销方面,可口可乐公司也因此走在其他企业的前列。业内有名的5P架构,即people(人员)、partner(伙伴)、planet(地球)、profit(利润)、product(产品)就是可口可乐公司针对北京奥运会制定的品牌推广策略。李小筠说:“奥运期间可口可乐举办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力争能对这5个方面都起到推动作用。”这些活动包括在北京市朝阳公园等3地设立的奥运畅爽地带活动,聘请奥运冠军及娱乐明星到场助威,免费为观众提供冰镇的可口可乐;在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首次推出具有中文可口可乐标识的产品;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启动庞大的北京奥运营销计划。
寻找新支点
如出一辙,立于足下。国内民营鞋企奥康集团在成功的完成北京奥运会赞助商任务后,目标又瞄准2012年伦敦奥运会。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兼研究总监肖明超认为,在激情万丈和热火朝天的奥运前和奥运中的宣传过后,大多数赞助商企业和非赞助商企业又重新回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对于希望改变自身在价值链中地位的企业,需要考虑后奥运时代的业务模式,下列一些问题要被提上企业的议事日程:企业的品牌定位是否利用了奥运会这样的机遇?在奥运会之后,企业的品牌策略是否需要调整?下一步的体育营销策略究竟该走向哪里?是继续参与奥运还是选择其他赛事的体育赞助?
奥康青睐受伤退赛的刘翔,这里面蕴含着怎样的商机?“对奥康来说,在一系列奥运营销的带动下,怎样进行奥运后营销更为重要。”奥康集团品牌部总监姜伊函说:“我们的判断是,刘翔的商业价值并未因退赛而大打折扣。奥康希望通过这样一种行动来支持刘翔,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一事件,借助后奥运成果实现企业文化、品牌核心价值、技术创新、品牌营销4个整合提升,继而实现企业的整体实力升级和长远布局。”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