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兔周仁忠:从补鞋匠到上海滩“金兔”主人
生意社9月22日讯 周仁忠是上海金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能说一口标准的上海话,乍一听还以为上海人,实际上,他是地地道道的黄岩新前人。
1983年,18岁的周仁忠背着一个补鞋箱,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征程。25年时间过去,脚下的路走了好多条,整个中国转了个遍,磕磕碰碰的磨难从不间断,这期间沧海桑田,唯独他心中的那份自信、执着、坚持的心态始终不变。在接受采访时,他不由得感叹:“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经历。”现在,他身兼多职,除“金兔”董事长外,还是上海黄浦区工商联的执委、工商联董家渡分会副会长、秘书长、黄岩上海商会副会长、上海服装行业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
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农家孩子,缘何能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占据一块立足之地?一个对羊毛衫一问三不知的门外汉,又缘何成就了光辉的“金兔”人生?
小鞋匠走上经商路
度过迷茫的童年时光,17岁那年,周仁忠觉得自己应该找些事情做,该立业了。于是,他请人帮忙找一份临时的工作,但话一开口,就被拒绝了。血气方刚的周仁忠深受打击,刚好邻居提起学补鞋的事情,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好,学!”出师之后,父亲特意借钱为他置办了一个补鞋箱。
第二年,周仁忠决定与同伴到福建建瓯去闯荡,以补鞋谋生。
补鞋很辛苦,风里来雨里去,而且赚得很少,通常只是零头。2个月后,同伴受不了他乡生存之苦,回家去了。但是周仁忠凭着一股倔气和傲气,咬着牙撑了下来。如今坐在明亮舒适的产品展示厅里,周仁忠用一种并不轻松的语气低沉地说:“假如没有那次走出去的话,肯定是另外一种结果了。我从18岁出去补鞋以后,就没有歇过,一直到现在。”
有一次,在补鞋的时候,一个客人问周仁忠,补鞋赚不了什么钱,为什么不去试试做生意。周仁忠就问,什么是做生意?“做生意就是把一个地方的东西买来,卖到另一个地方。”客人这么一句简单的回答,却给了周仁忠莫大的启发,使他走上了经商的道路。
小商贩买下大横机
周仁忠买了一本笔记本,到当地商店里记下草帽、藤篮等日用品的价格。接着,他回到路桥批发市场,对同类物品的价格进行比较。他发现,在福建卖2.5元一顶的草帽,路桥这里只卖5毛钱。这就是商机啊,他决定做这笔生意。
但是做生意要本钱,周仁忠自己一穷二白,家中没钱,也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他。最后,由父亲做担保帮他借了500元钱。他拿着这钱全部买了草帽,马不停蹄地贩卖到建瓯,结果大赚了一笔。邻里乡亲见有钱可赚,纷纷与周仁忠合作,托运了价值三四千元的草帽到福建。岂料那时原来地方的市场已经饱和,他只好将草帽转贩到福州等地,转了大半个福建,总算将草帽全部都卖出去了。
1985年,周仁忠听说黄岩的鲜荔枝供不应求,卖得很贵,而福建这里却很便宜,价格差了一大截。他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卖草帽所赚的五六千元钱全部用于购买鲜荔枝,运回黄岩。但到了黄岩,他又发现这里卖的荔枝已经很多很多了,市场供应充足。无奈之下,他只好将所有荔枝烘、晒成荔枝干,贩到各地的供销社,总算挽回了一些损失。
1986年,周仁忠从山东贩回16吨红枣到黄岩。“由于没有事先做市场调查,加上时间紧,本身就有质量问题的红枣全部烂了,亏了近1万元,这就意味着我几年来在福建的生意白做了。”周仁忠边说边摇头。这剩下的烂枣子也烘不成红枣干了,晒成干当柴火烧,居然足足烧了两年。
然而,执着的周仁忠并没有被失败击倒。不久,他东山再起,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买来了几台二手针织横机。当时用手拉车将大机器拉进村里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全村都轰动了,都跑出来看热闹!”
但对这几台大机器的运作,周仁忠一点儿都不懂,父亲也不懂。于是,他们请了一个师傅,开始做起了加工针织衫的生意。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