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 企业“望钱兴叹”
“包装费上涨了30%至50%,鞋底涨了30%,技术工人工资提高了30%。”一边是人民币升值和不断上扬的原材料成本、工人工资,另一方面是银行的银根紧缩和民间借贷利息的提高,企业的资金链出现空前的窘况。
有资料显示,90%的晋江鞋企融资出现困难、80%依赖出口的企业进退维谷。根据晋江市官方统计资料,2008年一季度,全市712家制鞋企业纳税人中,有309家国税入库同比下滑或零入库,同比减收3277万元,下降了40%。
导致中小鞋企资金短缺的原因除了成本上涨导致利润大量被削减外,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企业间的三角债关系等也是关键因素。
一、银根紧缩 贷款难
2007年l2月l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2007年年内央行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4.5%,创历史新高,央行此举将冻结资金近4000亿元。这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冻结资金约20600亿元。同时在2007年年内,央行先后已经5次七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2008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宣布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上调。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去到17.5%的历史高位。
而且为了控制2008年全年银行系统的放贷规模,目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每个季度都提出了增加新贷款的指标,从而压缩贷款总量。由此商业银行用于放贷的资金将再次缩水,银根紧缩下,从银行贷款都越来越困难。
贷款的减少,特别是对于鞋业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很多鞋业企业由于成本上升等原因,利润急剧下降,企业正面临着能否生存下去的重大问题。很多企业希望能获得国家贷款渡过难关。但国家的银根紧缩政策无疑使得广大竞争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经营更加困难。
二、民间贷款 利息高
央行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导致银行贷款额度缩减,让原本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更加雪上加霜。不少急需资金的企业只好把目光投向民间借贷,这使得 “地下金融”民间借贷“悄悄地火”。
但银行贷款和民间利率之间存在“杠杆效应”,银行惜贷,民间利率自然就跟着上升。高额的利息费用使中小鞋企承受更大的资金压力。
三、致命的“三角债”关系
长期存在于鞋业产业集群的“三角债”现象,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意潜规则,不少企业主已经习惯了这种无奈,“竞争大,款难收!”环环相扣,循环往复,每一个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金危机,不稳定性风险越来越大,对企业的利润消耗也越来越明显,对企业的运转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三角债也能害死人,欠的钱太多,外面的账也要不回来,许多企业就这么倒了。”有着两幢五层楼高厂房的施先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鞋业生意,据他介绍,大多以家庭式作坊开始的陈埭企业之间一直有着三角债的关系,企业之间彼此拖欠货款。“高利贷是普遍的融资方式,一般都是几百万起互相拆借,在高额利息的压迫下,许多企业往往以资产抵债。”据了解,现在在陈埭镇的鞋企只及巅峰时期的一半左右,部分品牌企业开始外迁,更大部分是资金出现问题的企业变相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