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业:当机遇撞上挑战
在近日举行的温州服装商会五届七次会长办公会议上,报喜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志泽作了讲话。怀着对中国服装行业的那份挚爱与执著,他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在短暂地回顾了中国服装行业的“过往经历”后,更为深刻地剖析了它的未来走向。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中国服装行业如何选择一条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将是这个行业以及相关企业的“命脉”。
发展:历史与现实的“较量”
中国用种种事实证明她是当之无愧的服装大国——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服装行业犹如一位蹒跚学步的孩童,在摸爬滚打中,她用10多年的时间充分展示了其“潜力”:到1994年,一个服装制造大国自此“修成正果”;也就是从1994年开始,当中国提出名牌服装发展战略的10多年后,历史将再度被铭刻:如今,中国正在用“服装品牌大国”不断吸引世人的目光。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有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具有大小品牌几万个,服装企业共计10多万家。其中,规模以上的有15000家,从业人员达到2000多万,整个服装行业年产量512亿件。除此之外,中国服装产业的出口量也非常大。举个例子来说,所有中国出口的产品中我们服装最多,有1000多个亿美元,而国内市场消费也有800多亿。中国服装产品整体规模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在“服装生产大国”的盛名之外,中国作为“服装消费大国”的角色更是被屡屡提起。
国外同行100多年的行业发展历史浓缩在中国短短20多年的历程里,无论是从商业模式,还是发展角度来看,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历数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20多年,我们先后创造了OEM、ODM、名牌经营和品牌经营这4种经营模式。
总的来说,在中国服装行业史上,无数的历史与现实交织成了一个词语——“发展”。
升级:拨开服装行业未来发展的迷雾
如何拨开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现实迷雾,洞见一个更为清晰的未来,可以说是每位服装人最为迫切的心愿。就吴志泽本人而言,从1981年开始涉足服装行业,历经27载,他丰富的从业经历,无疑加重了他在“未来”这个话题上的话语权。
经过严格的考察和研究,吴志泽自有他的一番思考——
在他看来,中国服装行业将不再是以数量的竞争取胜,这个时代会全面“冰封”,转而进入以“质”为优的“系统竞争时代”。自此,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企业、品牌将涌现。据他了解,从2005年开始,中国服装行业的加工数量、出口数量就不再增加了,行业的全面质量竞争阶段(企业的运营质量)已经到来。现实情况却是,作为中国服装行业起步最早的温州,其品牌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断档”的时期:温州尚未出现一批新品牌以超越或是与法派、庄吉、报喜鸟、高邦、美特斯•邦威、森马等这批“老”品牌比肩而立。
可喜的是,20多年的深厚积淀,将促使服装产业在一个更加系统化和复杂化的平台上存在和发展。因此,中国服装业整合、调整、提升的“变革”时期即将到来,一个集产业、品牌、商务、文化、资源价值、商业规则、社会责任等为一体的系统运营化竞争时代也将不可避免。
服装这一行有这样一个规律:3~5年会进行一轮洗牌。以往,较低层面上的洗牌一直在进行着“做加工—做品牌—做加工”的循环往复。但是,从现实来看,新一轮的洗牌将向更高层次、更彻底的方向发展,也将会改善“低、小、散”的行业状态。
在吴志泽规划的“蓝图”里,报喜鸟集团的未来发展看似很简单,却很实在,同时执行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多品牌经营,国际化发展”,寥寥数语,却直指“靶心”。为了让这个目标更加切实可行,到目前为止,报喜鸟集团已经实行了“三步走”的策略,即实行“三个五年计划”——一五期间,集团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实现了既定目标;二五期间,集团实施了多品牌经营、跨行业发展的战略,但成绩不是很理想;三五期间,及时调整、总结二五期间的经验教训,反思失误,在2005年提出“恒心做品牌,同心赢未来”的指导方针,回归服装主业,在做稳主业的基础上,进行跨行业发展。在这期间,最为可圈可点的是,在2007年度的济州岛会议上,集团向投资控股方向转变,决定实行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三权分离。现在,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各司其职,目标明确,精简高效,为集团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或许,企业制订目标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可贵的在于:在这“三个五年”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报喜鸟集团没有被成绩的光环所迷惑,而是更加务实地总结经验,在反思中求前进。这才是一个企业最让人值得尊敬的“品质”。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