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台州跨进重工业先导的新经济周期
30年30事系列报道之二十九
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产值首次超过轻工业,2004年由此成为台州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被载入改革开放三十年光辉史册。
当年,我市规模重工业实现工业产值690.52亿元,增长35.1%,增速超出轻工业13.9个百分点,重工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52.6%。台州工业化进程自此大步跨进以重化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周期。
重工提速,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工业被誉为一个地区经济的“脊梁”,也是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现代意义的重化工业是资金和知识含量都较高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包括能源、电力、电子、石化、冶炼、机械制造、汽车、修造船及建筑材料等,产品市场覆盖面广,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和装备。
国际经济运行轨迹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产业结构升级加快,重化工业比重明显上升。重工业因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十一五”时期各地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从一定意义上说,重化工业日益成为下一步沿海地区产业竞争的焦点。
反观我市传统制造业发达、经济对外依存度较大,港口是台州最具时代特征和自身特点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台州参与区域经济博弈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带动临港产业发展,成为台州建设东南沿海港口大城市的必然选择。
此外,重工业发展对配套能力方面提高,可极大推动产业链的延伸。与传统轻加工业的优势再造相结合和互动发展,可更大地发挥整体效应和集聚效应,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组不可小觑的数据:汽车整车对零配件的拉动比例是1∶16,造船涉及国民经济110个行业中的90多个。台州以吉利、钱江和五洲、枫叶等汽车整车、造船等为龙头的现代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无疑大幅度增强“台州制造”的竞争优势,优化工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
工业立市,深化大工业的首选路径
工业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作为浙江乃至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台州工业结构性变革的脚步从未停歇。
2002年,台州重工业增长速度超过轻工业6个百分点。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台州的工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重工业化的趋势。
坚持和实施“工业立市”,是2004年市委二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重大战略。会议指出:“工业是立市之基,在诸多战略中,必须以大工业当头,这是发展的第一位任务。只有大工业才能带动整个经济的繁荣。”
与市二次党代会“四大”战略中对大工业的有关论述相比,这次“工业立市”战略的提出,进一步突出了工业在台州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至高地位,对大工业的认识在理念上作了进一步深化,明确了发展大工业的主要目标、主体力量、重点路径、空间平台和支撑体系。
对如此高调而鲜明地确立“工业立市”战略,企业家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加快发展的动力、肩负的责任,也充满了期待。
同年出台的《台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精心打造“十大之都”、合力打响“台州制造”的战略目标。紧接着,市政府又制订了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缝制设备、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五大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把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大工业的重中之重,并以此构建科技、人才、金融等全方位的大工业服务体系。
面对日趋紧缺的土地、水、电等各种要素资源,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挖掘现有潜力拓空间,立足有限资源求发展”。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工业建设项目集约用地的意见》,加快建设10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鼓励企业提高投资密度,积极推行建设多层厂房。
2004年7月1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启动“工业、招商和重点项目服务月”活动。全市上下进一步构建起合力发展大工业的新格局。“128工程”和“一企一策”重点扶持工作得以全面落实。
2004年,全市新增规模企业1055家,其中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220家,比上年增加65家。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缝制设备、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五大主导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63.93亿元,增长28.9%,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8.2%。
2004年12月上旬,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五大主导行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005年,重工业增长速度继续快于轻工业,达到31.9%,高于轻工业8个百分点,重工业的比率达到58.2%。
在新一轮的重工业大发展时期,台州正迎着曙光,健步行进在新型重化工业发展道路上。相信改革开放新篇章,台州将会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上给世人又一个惊喜。
点评: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轻工业后,重化工业呈加速发展态势。这既是我市民间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寻求扩张的需要,也是市委市政府合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工业结构的必然。
基于资源稀缺、环境容量压力大,在新一轮的重化工业大发展时期,台州必须摈弃传统的依赖投资、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重化工业发展道路。想必这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政策表达和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