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转型,要么破产
要么转型,要么破产!
奥运会前后一年是转型关键期,很多企业会从此消失
北京奥运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回想亲临奥运会开幕式的感受,东莞某玩具企业主至今难掩激动,他向《经理人》表示:“中国经济再次崛起让我们在世人面前倍感自豪。”
但这份欣喜很快就被冷酷的现实冲淡,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和运营成本上涨,他的企业已经连续8个月出现亏损,看着堆积如山的库存和难以兑现的订单,他自己也不敢确信能不能挺到年底。
与这家企业境遇相同的企业遍及全国各地。中国最大的缝纫机企业台州飞跃集团因资金链断裂破产,中国最大的塑料袋生产厂漯河华强在今年6月1日环保新政出台前倒闭,沃尔玛全球最大的烧烤炉供应商东莞金卧牛被迫停产。这几家冠军型企业轰然倒塌令人扼腕。
北京奥运会绚丽的烟花表演震惊世界,开创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但却少有人知道,7000多家烟花企业正挣扎在生死线上。中国制造业的桥头堡东莞已有几千家企业倒闭,这股倒闭浪潮还蔓延到“中国鞋都”晋江、“皮都”温州水头镇、“丝绸之都”吴江盛泽等经济重镇。
中国企业正遭受群体性的大地震,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众所周知,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消费不振,新劳动法抬高人力成本、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疯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环保措施从严、人民币持续升值、通货膨胀、银根紧缩、消费者行为发生根本性变化……诸多不利因素这一年集中爆发。
这轮危机中,加工贸易型、劳动和资金密集型、高耗能型企业,以及那些管理不规范、市场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企业将遭到最为致命的打击。2008年,这个中国走向世界经济舞台核心的喜庆元年,却成为无数企业面临生死抉择的关口。
“北京奥运会前后一年是中国企业重要的转型时期,在各行各业的洗牌中,有的企业会消失,有的企业会存活并成长起来。”一度流行于北京中关村的“剩者为王”论,成为很多企业生存的现实写照。
“从目前的国际环境看,企业运营成本还将继续增加,油价、钢铁、劳动力这三项肯定还要增加20%以上。”宇通客车董事长汤玉祥接受《经理人》采访时表示出他的担心。青岛啤酒总裁金志国也曾坦言,仅原材料价格上涨一项,就能够吃掉青啤一整年的利润。
很多中国企业能否扛过这关的确令人担忧,而这也促使它们必须面对真实而又痛苦的抉择—要么转型,要么破产!为了探讨转型的出路,《经理人》不仅推出重磅研究报道,而且,2008年9月19~20日,《经理人》杂志主办的2008年中国CEO年会将以“开放创新驱动力—企业转型生死之战”为主题,邀请世界级管理大师与中国CEO共同探讨企业当前遭遇的困境及转型出路。这将是一场贴近企业命运的顶级思想盛宴,更加值得期待。
倒闭浪潮袭来
北京奥运会前夕,《经理人》记者分赴广东、浙江、江苏等制造业大省实地采访。采访中我们发现,加工贸易型、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企业普遍度日艰难,纺织、玩具、制鞋等行业是这轮危机的重灾区。这些企业有很多通病,如产品单一且附加值不高,市场结构不平衡,管理水平低,等等。
以纺织行业为例,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披露,今年上半年纺织行业倒闭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万多家,另有2/3面临重整。全国同时期共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在有“丝绸之都”美誉的江苏吴江市盛泽镇,有几百家纺织企业已经倒闭,占当地纺织企业总数的1/3。
事实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新劳动法实施、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不论哪个因素都可能成为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7月31日,国家针对部分纺织和服装商品出口退税率进行了调整,由11%提高到13%。这一举措有利于缓解当前纺织业面临的压力。商务部也正式向国务院建议放慢人民币升值速度,同时提高服装、玩具、鞋类的出口退税率,以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和更多企业倒闭。
再以浙江一家知名的通信器材制造商为例,这家企业每年销售额近100亿元,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每天现金流在3000万元以上,此等规模的企业每年实际利润却不到3亿元。一旦控制不好财务风险和成本上涨,这点利润顷刻间将化为乌有,危机必将随之而来。
在广东东莞大岭山镇,聚集了500多家家具企业,90%的产品出口海外。这里的大部分家具企业度日如年,有的企业为了节省开支甚至不敢开空调。我们粗略地计算一下,人民币升值造成总成本增加3%,人工工资使总成本增加2%,出口退税率的减少也使总成本增加3%,这几项成本增加完全可以吃掉一家企业整年的利润。
那些身处不同行业,却同属加工贸易型、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制造企业,生存状况同样令人担忧。
病根在哪里
这些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核心问题在哪里?华景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佟景国将其总结为三点“缺乏”和三个“失误”。
产品缺乏增值空间;缺乏高效率使用资源能力,存在惊人的隐形浪费;缺乏原材料价格上涨成为全球性问题的思维。由此再来分析这三种失误。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