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珠三角加快推进皮革 服装“双转移”工作

        当前,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转型点,传统粗放、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经济新形势,加快推进“双转移”工作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危机下的转移

        “不在转移中重生,就在转移中灭亡。”10月11日晚,深圳科泰模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宏强给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发来短信,称自己本欲在珠三角内部迁徙的工厂,准备搬至湖南常德。他说:“就地转型腾挪空间太小,与其被动赶来赶去,不如另栖枝头。”

        就在一个月前,在深圳见到李宏强时,他正做着将工厂从深圳市宝安区搬迁至广东省河源市的种种努力。

        在珠三角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成本上升和产业转移政策而搬走,企业生存前景未卜的背景之下,广东也遭受着质疑:在目前金融危机下进行产业转移是否不合时宜?

        据《南方日报》报道,10月9日,广东省副省长万庆良在会见外国驻华记者团时表示,广东现在对此既有思考也有担忧。广东对外依赖度高,金融危机导致综合生产成本全面提升,人民币贬值使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外来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增幅、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额增幅等都有较大回落。其中纺织品回落最大,下降了53%。

        “由于产业转移的需要,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粤东、粤西和粤北等地,我们十分支持。”万庆良表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珠三角的产业已经到了升级换代的时候,正常的转移是有利于发展的。

        此前,在珠三角采访中谈到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境时,当地发改委、经贸厅官员更愿意谈及的是,在危机之下,企业应主动融入政府推进的“双转移”。所谓“双转移”,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

        “痛并快乐地转型,在阵痛之后找到一种更好的发展模式。”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一洋说。当前,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转型点,传统粗放、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经济新形势,加快推进“双转移”工作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事关广东前途命运

        在采访中,广东一些官员及学者表示,能否顺利地推进“双转移”,是一场事关广东前途命运的大决战。

        自1989年经济总量跃升全国首位之后,广东GDP已连续18年领先全国,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多年来,广东始终没有跃升为经济强省,与沿海主要兄弟省市区相比,广东省人均GDP年均增速排在最后一位。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家具制造、皮革、服装鞋帽等行业占了全省用工的25%,但是只创造了8.5%的增加值。“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太多,产业链低端、低附加值、高消耗型产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汪一洋说。

        统计资料显示,过去10年间,广东省每新增一个劳动力所创造的GDP是12万元,大大低于江苏的88万元、山东的22万元和浙江的21万元。而去年,广东常住人口逼近1亿。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