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痛:东莞女鞋制造出口企业订单萎缩10%
CCTV《新闻调查》播出“发展之路 始于足下”,以下为节目内容。
演播室:
一双价格为15美元的出口女鞋在2006年的时候,他的税前利润可以达到1.2美元。而在2008年年初的时候这双女鞋的税前利润已经锐减到了0.2美元,相差6倍之多,有的企业甚至还出现了亏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双女鞋的税前利润变得如此微薄,面对这样巨大的市场变化,中国的制造企业又将如何面对这样的困境跟挑战呢?今天的节目,我们将到广东东莞进行调查。
解说:
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也是中国加工制造业的滩头阵地。
同期:
各种新闻播报:原油、原材料、劳动力、人民币、反倾销、出口退税叠加
解说:
2006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式的双重作用下,珠三角的很多企业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阵阵寒意,特别是一些传统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企业,出现了迁移、停业甚至倒闭等现象。一直以来都有“世界的加工制造业在中国,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在广东”的说法。广东的加工制造业一旦出现问题,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广东省。那么,广东省的加工制造业现状如何,面临着怎样的形势?日前,《新闻调查》来到了广东省东莞市,在全国最大的女鞋制造出口企业华坚集团展开调查。肖启恒,华坚集团所属华宝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同期:
因为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美国的银行它们不放贷很多(生意人)是靠贷款来做生意的/直接的影响是什么/订单的萎缩 基本上下降 10%有一些企业可能还不只(下降10%)
解说: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萧条,需求不足,订单减少,是几乎所有加工贸易型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然而市场低迷却仅仅是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之一,2005年7月21日,我国政府正式放开人民币的外汇管制,从此,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成为影响加工贸易型企业生存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同期:
7月21日 你记得这么准确/那一天人民币升值2.1% /我一下子损失了180多万
这180万对于当时的企业而言的话/影响还不是太大 最关键是从那时候升值以后 连续不断地升值
解说:
从2005年7月21日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到2008年4月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首度“破七”,再到现在维持在1美元兑6.8元左右的水平,三年中,人民币不断升值,升值幅度达到20%左右。曾长青,华宝鞋业有限公司生产部副协理,他所管理的生产部全部是出口加工。
同期:
我跟你算一笔账/
元月份美金对人民币的汇率是7.1元 一双成品的单价 我们算到13美金
我们一双单价的成本92.3元 一般一个单子从接单量 到最后的出货/这个时间大概需要多久/差不多要四个月 客人不可能说根据人民币的升值 来给你变动这个单价 现在人民币升值到6.8了 我们13(美金)乘以6.8是88.4元 这整整的4元钱 这一双鞋子就没有了 那我做11万就是44万 做12万就是48万 50万没有了/这是净利润就没有了/直接 净利润就没有了
解说:
国内,经济形势同样不容企业乐观。2006年开始的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也带动了我国各种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明显上升。王宗林,华宝鞋业有限公司中底部经理。
同期:
原材料上涨这一块儿 你能给我算一笔账吗 就你这个车间环节来算 第一个胶水 去年180元钱一桶 今年涨到290元 这就是一毛钱的成本变成一毛六了 第二个原材料灰板 一张材料涨了3元钱 对于我们一双中底来讲(相当于)涨了3分钱 在我们这个中底里面 就有差不多6个部件 这6个部件一个部件 能够涨到3分钱 我这6个部件一毛八分钱 再加上胶水两毛多钱没有了 我们一天要出两万双中底 一个月不但没有利润 甚至还要亏进去
解说:
成本上升不仅局限于某一个车间,或者是某一类原材料,而是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包括水、电、成品油以及各种原材料价格都在不断上涨。不仅如此,近几年,中国加工制造业的劳动力价格优势也在逐渐丧失,劳动力紧张状况逐步升级,劳动力价格迅速上涨。仅2008年4月1日,广东省调高劳动用工最低工资标准一项,企业平均人工成本就上升了200~400元不等,这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成本压力骤然加剧。吴润陆,华宝鞋业有限公司行政中心执行协理,主管劳动用工工作。
同期:
《劳动法》实施以后 每一个凡是进入我们公司的 都必须要办理三保一险 人力成本占我们的生产成本 基本上要达到12% 过去只要9%到10% 涨了三个点将近 原来我们东莞市《劳动法》规定 (最低工资标准)是690元钱 我们差不多人均工资发到1100元 现在《劳动法》出来770元的底薪以后 现在已经发到这么多了 人均工资发到1400元了 一个月下来 要差不多三五十万没有了
解说:
而国内外政策环境方面,2006年欧盟对我国出口的鞋类商品征收16.5%的反倾销关税,2007年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都给加工制造业带来压力。张华荣,华坚集团总裁,亚洲鞋业协会主席。
同期:
原来我们制鞋的跟服装一样 退税是13% 然后降到11% 降到两个点的税 对于工厂就是两个点的利润 是工厂的纯利润两个点 等于你这个企业 就是没有出口创汇的补助
解说:
以华坚鞋业出口的一双普通女鞋折合美元计算,2006年到2008年,原辅材料从10.05美元上涨到10.85美元,劳动力成本从2.23美元上涨到3.3美元,水电及运输成本从0.18美元上涨到0.23美元,虽然办公耗材等综合费用还节省了0.32美元,出口单价从15美元也逐渐上升到16.2美元,可是企业在一双鞋上的毛利润,仍然从1.1美元下降到0.7美元。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使毛利润减少了0.29美元,国家降低鞋类产品的出口退税使一双鞋毛利润减少0.3美元,最后,在一双鞋上,企业所获得的税前利润,从2006年的1.2美元锐减到2008年上半年的0.21美元。
同期:
我们2007年只赚了 整个销售额的2.5%的利润 这就很危险了 因为两万多人 你如果是亏本就没办法的
解说:
2%左右的微利,对于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稍有经营不善,一旦亏损,成千上万的劳动力,仅工资一项,就足以使企业濒临破产。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中小企业停产停业甚至倒闭的原因。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制造业逐渐取得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地位,可是面对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压力,加工制造业的优势还有多少,中国制造业究竟靠什么去维持生存与发展,又靠什么去参与国际竞争呢.
解说:
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地区凭借着紧邻港澳的地域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港资、台资企业到这里合作办厂,珠三角地区的加工制造业就此逐渐形成。方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同期:
珠江三角洲最早的时候 改革开放初期 就是简单的“三来一补 主要是香港的一些 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后进入到这里 就是说香港和珠三角的关系是 店后厂 备也基本上是香港的一些旧设备
解说:
在当时,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就吸纳了一大批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和家电装配、服装鞋帽等行业。陈仲球,东莞市厚街镇镇长。
同期:
因为东莞的企业过去应该讲 主要就是以加工贸易为主 具有“两头在外”的特点/什么叫“两头在外”/就是研发在外 市场在外 一些原材料供应都在外/过去那种模式有什么制约呢/在大陆的部分 它只是一个生产的环节 它不是一个企业的全部 变成一种没有根的企业
这是1996年我们第一家厂 整个管理区都是港资厂 台资厂 唯一一家是我们大陆人开的厂 也没有固定的客人 当时主要做什么 贴牌加工 比较低单价的贴牌加工
那时候的主要的竞争 主要是哪一个环节 有一些的工厂的 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你技术好 品质好的话 就比较有订单了 像当时可以做这种成品鞋吗 做这种比较高档的鞋 是比较有难度的
解说:
1994年,广东省确立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实行了很多优惠政策,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现在的华坚集团总裁张华荣在东莞市厚街镇的帮助下,选择了从老家江西到广东东莞创业。
同期:
当时这边的加工贸易的生产形势 是怎样的机会/商机特别多客人多 咨询多 鞋材料 它形成了一种氛围 但是话讲回来 你这个鞋厂来了以后 从材料 皮料 中底 大底 所有的配套 都是台资厂做得比较好 你是新工厂 你又是大陆人 很多台湾的贸易 它看着你不是很有信心的话 它不会把订单下给你 就是说找这种零碎的小客户订单 它不能长期地跟你固定的发展。
解说:
在当时,珠三角的制鞋产业几乎都被台资企业所控制。与很多的内地鞋厂一样,张华荣的小制鞋厂只能利用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和购买旧设备的成本优势,赚取加工制造环节的微薄利益。逆境中的坚持、企业的诚信终于让张华荣迎来了机遇。一位美国客户在经过几次合作之后,以补偿贸易的形式,给了张华荣第一笔大订单和贸易补偿投资。
同期:
他们也知道 只有把工厂培养好了 他们才有好的产品 他们才有好的价格/你感觉到对企业的内在的东西 改变大吗/因为我们刚开始是说 反正不管品质好不好 只要拿到钱就是第一目的 有一次一个QC 我的鞋没做好 他们不高兴 就把个楦头扔到我身上 如果按照我以前的脾气 我肯定会打架的 我想一想 是我做错了 只是他的方法不好 他的要求都是正确的 我也接纳了/你不在乎当时对你的一种人格上的/不在乎 不在乎 我觉得人格不是自己在乎而来的 人格是自己做出来 是自己通过良好的服务、良好的品质而取得的慢慢争取而来的。
解说:
这个时期华坚鞋业的成长,也是无数加工制造企业成长的缩影。从一个作坊式的小企业开始,逐步接受先进的管理方式、更新先进的技术设备、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追求良好的产品品质和信誉,一步步成长为一家有竞争实力的现代企业。然而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仅仅依靠价格和成本优势,并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同期:
我认为搞制造没有暴利 我有5%到8%的利润 我心满意足 在99年的年底 台资厂说我的价格太便宜了 就要求台资厂的鞋材不准卖给我 客人这张订单下下去以后 我那个模具托了四家PU大底厂 都不给我做 托到南海去听说是华坚的不做 托到叫做京丰的 去也不做 没有办法了 要停产了 (我)马上到温州去买机器 不到20天我把大底做出来了 我的客人叫马歇尔 我带他到车间看了以后 拍我的肩膀 Good Good 通过那个思路 所以说PU大底 楦头 饰扣 所有的产业链 就步逐步地全部做完了
解说:
为了摆脱原材料供应始终受制于人的处境,华坚鞋业把最初的原始积累都用到了打造产业链上面,本来是一个无奈之举,却使企业迅速升级。到2003年,华坚鞋业已经脱胎换骨,快速发展壮大。李正丰,华宝鞋业有限公司模具部经理。制作模具是生产各种鞋底的第一道工序。
同期:
像这种全机械化的制模 它有什么优势/ 速度快 它的品质好 准确度很高 /像这套设备整个的投入有多少/ 1600多万/ 这么大的投入两个能够成正比吗 /可以 具体到一双鞋子上的话 过去用那样的方式 算成本是多少 原来我们纯手工做的时候 是3美金左右 那现在这种方式 大概是1美金到1.5美金左右 下降了一半还要多 对 产业链的完善配套 都在我自己的掌控之中 产生了很大的效益 在交货期上面有很大的保证 在品质上面是百分之百地(为我)服务 价格上面我们自己的鞋厂 不要业务费 不要包装费 也省了运输费 而且我们鞋材里面也有8%的利润 尤其是现在 如果我不加上我在鞋材(里面)赚的钱 也许我得的利润就不多了
解说:
不断完善的产业链使华坚鞋业增加了效益、增强了抗风险能力。而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制造业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1998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着年均9.4%以上的增长速度,很多企业都实现了一定的原始资本积累;而从2001年到2007年,中国制鞋企业也由2万家增加到3万多家,企业竞争更加激烈,成本价格优势逐渐消失。此时,企业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是坚持?是转型?还是寻求更快、更高的发展途径呢?
同期:
在当时很多加工贸易企业 都在往其它行业进行转行 投资房地产或者股市的话可能见效会更快 /动心过 觉得做制造太辛苦太辛苦了 但是到最终的话还是没有放弃 觉得我还是做我的本行 因为我觉得我最专的 最强的 让我最了解的 就是做鞋 我也在很多的地方讲过 我要做一个全世界女人最喜欢的鞋匠
解说:
出于想在制鞋行业做大、做强的良好愿望以及商人的敏锐,2003年,张华荣在江西赣州投入巨资建设鞋业生产基地。这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同期:
其实当时很多在东莞生产的企业 没有内迁的这样的一个愿望 当时的一些资源 包括当地的一些物流条件 等等一些环境 肯定不如这边有优势 当时我构思是这样的 贸易 采购 业务 技术 在东莞解决了 剩下的生产环节到赣州去 高档(产品的)订单 就在东莞生产 那么大规模的订单 价格比较(低的)有竞争的订单 就在赣州生产 两个地方一起共同发展
解说:
赣州的生产基地投入运营后,由于劳动力成本比广东更低,所以运营效益反而好于东莞。几年中,在企业发展形势最良好的时期,张华荣先后在产业链升级、产业梯度转移两个方面做出了大动作,而他当时或许也没有想到,华坚鞋业的投资决策为企业应对此后的国内外一系列成本上升压力、抵抗风险提前做好了准备。
解说: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2006年开始,国内外经济环境与政策骤然发生变化,企业的贸易定单明显减少、各种成本压力接踵而来,珠三角的加工制造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此时,华坚鞋业虽然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女鞋加工制造出口厂家,可是如果与国外横向对比,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我国制鞋行业普遍存在的附加值低、单位能耗产值低、劳动效率低、缺少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等弱势。面对利润的急剧下降,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一场颠覆性的追求精益化生产的变革在华坚鞋业无声地展开。谭永平,华宝鞋业有限公司工业工程优化部经理。
同期:
那没有在做精益化以前 整个生产模式都是以计件方式 整个车间到处都是箩筐 装的都是满满的 没有完成的产品 每个人都是各自制造自己的 好像看起来员工的效率不错 你看每个人他的效率都很高 但是又不能够及时给到下一个工序 在下一个单位就没办法继续生产 对工厂总体来讲 并没有产生价值/这每一个都是生产一个小部件吗 /对/一般一个工人在他自己这个岗位 完成之后 所生产的半成品放在哪儿 /存放在这儿 /存放在这儿/ 对 有专门的人再搬到那边去 这样一个环节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五分钟 /那还要多一个人力来搬运 /对 那每一个工人 他所完成的效率估计也不一样/不一样 规定产量做完以后就可以下班/没有工作完的还依然要浪费这个电继续工作/对
解说: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占有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往往仅注重劳动力的熟练程度,注重定时间、定批量地完成既定任务,可是,对如何提高整体的劳动效率以增加效益、节约成本,却并没有过多地探究。2006年,华坚鞋业开始逐步寻求内部挖潜,王宗林所管理的两个车间,已经完成了其中一个车间的精益化改造。改造后的车间,所有的工人都变成了一条流水线上的一个加工环节,身边不再堆满各种箩筐,每加工一个零部件,都会立即传送到下一个工序。一条流水线下来,各种零部件就组合成了加工好的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