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料加工”中解围 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在崛起
从追求数量规模到质量品牌,从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到自主品牌,我国服装行业的自主品牌意识正在逐渐增强,服装自主品牌正在崛起。
从“来料加工”中解围
“作为一个服装生产、出口、消费大国,‘中国服装行业有竞争力’是一个无须多说的事实”。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蒋衡杰说。
据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服装业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升级:第一次是1988—1997年,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的10年。在这10年中,服装出口增长6.5倍,产量增长4.7倍,特别是1992年以后,我国服装产业得到了极为蓬勃的发展。这是一次大规模产业升级,民营经济登上历史舞台,服装产业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领军企业诞生,他们率先提出了“名牌战略”,服装出口迅速地发展起来,李宁运动服装品牌就是在此时诞生的。
第二次产量快速增长是在2000-2006年,是一个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和以品牌为核心纵深发展的阶段。这也可以说是个英雄辈出、精彩纷呈的历史时期,服装总产量和出口均增长了2倍,从产量增速来说已经明显低于第一次。
据统计,当前我国服装总产量比10年前增加了3.4倍,比20年前增加了17.6倍,已经超过全球服装总产量的1/4、超过全球服装贸易量的1/3。我国服装行业两位数以上的产量增幅的发展速度让我们自豪。同时,我们也看到服装产业发展走的是数量扩张之路,主要方式是低利润的来料加工。而同样精工细做的一套西服,中国品牌的利润只有国外品牌的1/3。
国外很多的服装大品牌都是拿到中国加工的,可以说中国的企业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顶级的服装加工技术,但是我们的消费、品牌文化、经营以及物流环节都没有达到国际品牌的水平。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道路从规模逐渐向品牌转移。今天,随着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不断升级,服装行业单纯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发展道路已经越走越窄,发展服装自主品牌已经时不我待。在劳动力价格不再明显占优、贸易摩擦不断的今天,中国服装行业“自主品牌”的建设,多少有些逼上梁山的味道。
赢得微笑曲线上翘的两端
蒋衡杰说:“有人说,法国的服装是艺术品,美国的服装是商品,中国的服装是产品。中国服装品牌距离艺术品还很远,这首先需要中国文化、中国经济在国际上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一步跨越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把服装做成为国际市场所接受的商品。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倡的‘名牌战略’已实施了十几年,我们要赢得市场,更要继续通过走品牌化的道路去赢得微笑曲线上翘的两端。”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