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纺织女工眼中的30年
拍摄年代:1980年
生意社10月13日讯 内容简介:这是一张青春飞扬的照片,照片上漂亮的纺织女工面带自信的微笑站在纺织机前,左手拿着纱锭,右手捏着纱,她的身后,还贴着“抓革命 促生产”的标语,深深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0年。那时候,纺织厂每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都要进行操作比赛,“就像学生单元考、半期考、期末考似的。”这张照片就是本文的主角李绣芸参加操作比赛的时候拍的,简陋的照相机忠实地记录了李绣芸青春岁月中最华彩的瞬间。
图片档案
拍摄年代:2008年10月
内容简介:像这样拥有几千平方米生产车间在长乐金峰镇华阳村就有260家,长乐市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成长壮大起一个支撑本地经济的主导产业——纺织品加工业,并发展成为在福建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的纺织工业基地,化纤年产能力达到16万吨。
照片上的纺织女工叫李绣芸,1970年10月,她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到了南平市针织厂。那时候挑选纺织女工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相貌有一定的标准,于是漂亮、心灵手巧的李绣芸幸运地入选了。
1970年11月,李绣芸被送到上海国棉一厂培训,第一天上班就是上夜班,李绣芸一进车间,热气、纱的气味、机油的味道混合着馊味迎面而来,李绣芸顿时觉得胃里翻江倒海的,非常想吐,又一直冒冷汗,她一下子晕过去,不省人事,被师傅送到了医务室。李绣芸好了之后,师傅对她说:“身体不好的人,可做不了纺织女工。”所幸的是李绣芸很快适应了纺织女工的艰苦生活,成了一名优秀的纺织女工。
李绣芸还记得,这张照片拍摄于1980年,那时候,他们要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进行操作比赛,“就像学生单元考、半期考、期末考似的。”这张照片就是李绣芸参加操作比赛的时候拍的,简陋的照相机忠实地记录了李绣芸青春岁月中最华彩的瞬间。李绣芸记得当时自己特别紧张,虽然平时工作也是那样做的,“比赛的窍门就是手脚麻利。我那时候一次接十个头只要一分钟多,那次比赛,我还得了第二名。”比赛的奖品是一套碗,奖品虽然不丰厚,但李绣芸非常高兴:“感觉特别光荣。”
因为针织厂女工占绝对优势,所以每年的三八节,厂里都特别重视,李绣芸还记得,有一年三八节厂里拔河比赛,她们车间还得了第一名,“同事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每逢五一、十一,厂里还会搞晚会,能歌善舞的纺织女工当仁不让地是晚会的主角。
照片上李绣芸穿的工作服和帽子都是厂里发的,第一次拿到工作服,穿上它,李绣芸觉得特别自豪,“我觉得特别神气,心想,我终于是纺织工人了!”
李绣芸说,当时的纺织女工都必须戴帽子保护一头秀发,因为纺织机又叫做“老虎机”,特别危险。
1970年,李绣芸的工资是18块钱,到了1985年她离开南平市针织厂,已经有了100多元的工资,每个月的奖金也很高,上世纪70年代就有6块钱奖金,在当时是中等工资水平,每到发工资的日子,李绣芸和她的同事们都像过节一样高兴,她们中的一些人家庭负担不重,可以用自己挣的钱打扮自己。
于是,在李绣芸周围,有一群年轻的女孩,她们烫着最流行的卷发,穿着最时髦的的卡做的衣服,这些时尚、年轻、漂亮、收入不错的纺织女工倍受男工人的青睐。一些男工人多的工厂,特别喜欢和针织厂联谊,一到休息时间,这些工厂就派车来接纺织女工去参加舞会或者其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