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中国制造”:从新环境中觅得新机遇

      当前,国际金融环境变化加剧,其影响已经开始波及实体经济。以金融环境改变为代表,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些新环境、新变化在给“中国制造”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9月24日,在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办、沈阳市人民政府和亚洲制造业协会承办的 “第二届亚洲制造业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宋群表示,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一系列新的重大变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影响;新形势下理清制造业发展思路,是我国制造业健康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认清发展环境的新变化

      当前,在国内外发展环境出现新变化的情况下,宋群表示,认清新变化是消除各种不利变化影响的前提。为此,她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方面的变化着手,对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发展新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变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目前仍在逐步蔓延。目前看来,美国的次级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及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比预期要严重,不但可能导致美国经济下滑,而且将进一步产生由于美国进口需求下降而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是以国际油价与农产品为代表的资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引发了全球性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蔓延,加大了生产经营成本,降低了企业赢利水平。再次是由于美元持续走低和美国进口需求下降导致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放缓。今年以来,日本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都显露出下降迹象。

      宋群认为,国际经济的这些新变化代表了外部发展环境总体趋紧,一方面增加了总体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开放度的不断加大,其对我国经济影响程度也在加大。

      从国内环境看,近段时间以来,为防止经济过热和缓解通胀压力,我国采取了以稳健财政和从紧货币政策相搭配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对经济运行产生了积极效果,使国内经济环境也产生了一些新变化。据宋群介绍,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通胀压力仍然较大,上半年经济增长10.4%,增幅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CPI处于7%左右,但PPI一直居高不下,仍处于10%的水平;成本推动型通胀成为这一轮通胀的主要因素。二是对外贸易出口增长下降,上半年出口总额增长21.9%,回落5.7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减少130多亿美元。为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压力和国内资源紧张压力,国家采取了降低出口退税政策,加上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导致众多中小外贸企业经营处于困境。据统计,今年1至5月,珠三角地区鞋类出口企业有2428家,比去年同期锐减2331家,接近一半的珠三角鞋类出口企业今年已经没有出口实绩。三是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一方面加大通胀压力,影响了我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美元贬值导致的人民币对欧元升值,使我国企业遭受欧盟的各种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主义的制裁事件有所增加。

      由此看来,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将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场新的考验,特别是对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制造业而言,挑战尤为严峻。

      新机遇藏于新挑战之中

      在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新变化的影响下,当前我国制造业出现增幅下降、企业效益下滑的态势;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普遍感到压力加大,市场空间、利润空间、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固然对制造业和企业发展是一种不利影响,但从推动我国制造业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看,当前的新环境将对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多的机遇。

      对此,宋群认为,从维持我国制造业现有发展规模与水平的角度看,当前新环境是对我国制造业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但从提升我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角度看,当前的新环境将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多重机遇。

      首先,在新环境中我国制造业获得了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目前,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主要是靠低技术和低附加值支撑的比较优势形成的制造业规模。宋群说:“有利的方面是,我国通过这种低成本进入到了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但不利的是,我国制造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赢利能力差、国际竞争力不强。 ”

      在这样一个现状面前,国内外新环境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按照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要求加快完善和强化优胜劣汰的运行机制,促使制造业内在升级动力机制的完善和强化,改变制造业企业总靠数量规模扩大市场的传统发展轨道,促使制造业内部调整成本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升级力度,推动行业结构、特别是产品结构的更新升级,提高赢利能力,从而推动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实现我国制造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其次,新的挑战将加速推动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互动机制。目前,我国制造业尽管发展较快,但由于制造业总体规模扩大与制造业企业的规模扩大以及专业化分工的水平并不相适应,制造业企业的加工环节与服务环节没有形成有效的分离,导致与其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宋群说:“这些产生的后果是:一是不能为制造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加大制造业经营成本,并使高成本不能有效消化;二是长期生产性服务业的缺失,使制造业不能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一种内在的互动机制,既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又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

      因此,新的国内外环境压力有利于制造业寻求降低成本途径,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加大,使其作用凸显,从而促进制造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发展,并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动力。这种格局将加快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者的外部融合与互动,形成生产与服务的产业链,促进制造业的生产优势转向制造与服务相联结的产业链规模优势,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产业链规模水平,从而有利于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分工地位。

      转型发展 合理布局

      由于国内外发展环境新变化而引发的新机遇还表现在,我国制造业将获得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区域合理布局的新动力。

      目前,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仍占半壁江山。宋群表示,尽管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种以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加工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其发展的能力比较脆弱,也不能有效抵御更大的经营风险。本轮国际环境变化及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冲击,发展压力加大,个别甚至陷入困境。宋群说:“加工贸易首当其冲地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固然需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微调来调节,但根本出路还要靠加工贸易行业自身内在的转型升级。 ”

      对此,宋群认为,新环境对加工贸易升级提供的新机遇在于,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档次,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赢利空间;另一方面,可促使国外产业转移由加工业进一步深化到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特别是促使在华的跨国公司在完成加工生产环节的转移后,进一步将其与之配套的服务业与相关产业继续向中国转移,形成加工与服务产业链的国际产业转移,进而延伸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增强其竞争能力,使加工贸易形成新的规模效应。同时应当看到,国际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不仅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市场需要。

      此外,还要借助新环境、新机遇全力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区域合理布局。目前,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一定程度体现了产业的集聚效应。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由于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等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升高,以及我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在数量上一定程度的过剩,将必然导致东部制造业集聚格局的一定调整和变动。宋群表示,这种调整将有利于我国制造业区域布局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规律,提高产业区域布局的效率,推动我国制造业产业布局的更加合理化。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