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鞋企面临欧盟反倾销复审抗辩
欧盟委员会日前宣布启动对中国和越南皮鞋的反倾销复审程序。这项决定意味着,中国出口欧盟的皮鞋及童鞋,将可能继续被征收16.5%%的反倾销税。
为保护一些南欧国家制鞋企业的利益,欧盟从2006年10月起正式对从中国进口的皮鞋及童鞋征收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税,对越南皮鞋征收10%%的反倾销税。这一措施将于本月到期。欧盟现在启动反倾销复审程序,实际上将延长征收反倾销税12—15个月。对此,中国方面反对欧盟以任何形式延长该项反倾销措施。
中方尚存机会
王忕律师曾代理近50余家中国企业,应诉欧盟、美国、加拿大、泰国、印度以及墨西哥等国家或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她向早报记者介绍,按照欧盟的法律程序,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期限不得超过5年,在进口国国内产业或调查当局没有要求做进一步调查时,该措施应自动取消。如果进口国国内产业提起申请,继续调查,或调查当局认为有必要进行调查,该措施将进入“期终复审”,通俗称之为“日落复审”。
她说,判断是否“日落”的标准,来源于欧盟反倾销规定第十一条第三款“到期的措施导致倾销和损害的续发或再发的可能性”。如果出现,那么措施将继续进行,也就是出现“日不落”的情况。“日落复审”有两个结果,即“撤销反倾销税的征收”和“维持反倾销税的征收”,没有反倾销税率的调整。所谓“日落”就是有证据证明倾销和损害没有续发或再发的可能。一旦出现“日落”,有关方面经过复审裁定,会终止反倾销税。王忕律师认为,泉州企业如何定位下一轮的应对非常关键。欧盟反倾销措施的“日落复审”在欧盟反倾销中是非常有特点的,学会掌握它、理解它,将有利于下一轮我们利用法律进行突破。她特
别提醒,企业如果回答抽样问卷、综合问卷等,配合实地核查,就会被认定为合作企业,限制措施可能会被减轻,被认定为不合作的企业则可能会被加罚。
有业界人士表示,复审形式目前对中方较为有利。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欧盟皮鞋进口商、在华投资跨国企业希望尽快取消针对中国产皮鞋的高税率,欧洲消费者为降低消费成本也不希望维持原状,欧盟内部的分歧严重。
泉鞋企抗辩热情不高
记者了解到,国内其他地方许多企业已在积极筹集材料准备提出抗辩,其中广东鞋企已经结成企业联盟,温州大部分鞋企也在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的牵头下准备被抽样调查的材料。此次应对将立足于无损害抗辩,力争彻底取消反倾销税。
不过,目前部分泉州鞋企对此次抗辩并不积极。
据了解,在欧盟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上一轮调查中,泉州涉案企业有48家,而在欧盟官员到中国抽查的13家企业中,其中就有两家来自泉州的富贵鸟及恒泰。
作为13家被抽查企业之一的恒泰鞋业,早前曾为争取市场经济地位而积极抗辩,该公司总经理苏文滨甚至到欧洲接受当地报纸与电视媒体的采访,反映真实情况,争取权利。然而经过几次抗辩无果以后,苏文滨认为反倾销案已不再是单纯的商业抗辩游戏。有企业人士认为,欧盟决定对华皮鞋征收反倾销税是欧盟一些国家的联合行为,有其国家利益作为背景,企业如果缺乏政府、行业等方面的通力支持,很难打赢这场官司。对此观点,苏文滨持支持态度。
因此,对于复审抗辩,苏文滨已不再充满热情。世界市场还很大,他们还可以去开拓其他市场。
“全世界都知道制鞋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全球产业分工的大趋势必然把制鞋业往劳动力多且便宜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任何保护措施都改变不了这种趋势。这种情况欧盟也知道。现在既然能多收税,何乐而不为?钱能赚一天算一天。”某鞋企海外部经理这样认为。他表示,去年其公司曾起草过一份上诉申请,但欧洲律师告诉他们,通过复审减税的希望几乎没有,因为欧盟立案反倾销调查的目的,就是要保护自己的产业,另一个目的是提高价格、提高税收,把钱装进他们的口袋。他认为,欧盟提高其进口鞋税率的趋势将是长期性的。
“市场经济地位、反倾销只是欧盟方面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是一种赚钱的‘把戏’。”一位泉州企业家说。他对复审抗辩的结果并不乐观。
有业界人士认为,泉州的企业对抗辩不积极,一方面是泉州大部分皮鞋企业相比于温州、广东规模比较小,另外富贵鸟、恒泰等较具规模的企业积极抗辩无果,更让他们对于抗辨提不起热情。
反倾销著名律师支招
在国内有着“反倾销第一律师”称誉的蒲凌尘此前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曾担心,欧盟委员会可能会对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中国澳门等地进行反规避调查,堵住转口贸易。他认为,中国的产业有个特点,就是数量大,这个特点是其他国家产业所不具备的,能造成规模成本的降低,因此总是容易被定性为倾销。
“中国商人在经商当中注重利的问题,一分钱一分钱地赚,精打细算,在利的问题上考虑得比较周全。西方商人关注的是市场的问题,他是一个市场份额一个市场份额地争取,如果没有市场,就没有利益。这是立足点的差异!我们跟人家谈价格而省下来的,他们一个反倾销税就全部拿走了。”他说。
在应对反倾销案方面,蒲凌尘认为,泉州企业在应对国际贸易纠纷时,常常有点束手无策。他说,第一方面,泉州企业在首轮抗辩中,应对的数量少,缺乏策略,把贸易摩擦的负面因素看得过重,没有很好地利用这种贸易摩擦,将不利化为有利。第二方面,泉州企业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团体,大家“各自为政”,削弱了整体的力度。第三方面,心态不够好,企业以中国人惯有的思维来判断国际贸易纠纷。在处理国际纠纷问题上,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应该把眼光放得更高些,要脱离自己现有的社会、文化环境来看待国际纠纷。第四方面,错误的信息误导了企业,这体现在中介律师上,律师应该是专业化,而不是商业化的。最后,企业对法律问题的认识过于简单化。由于对法律认识不多,企业把非常复杂、严肃的国际法律简单化,比如有的老板认为欧盟委员会反倾销调查过程很简单,只是有关方面把表格传真给企业,企业填了再回传而已。
他认为,企业在新一轮反倾销调查中应汲取教训,冷静对待,找到适合自身的突破点,选择好专业律师。在如何选择律师方面,蒲凌尘建议,遇到国际官司,应该请当地的律师比较好,也可以中外结合,两国律师都请。律师是一个职业统称,其中分门别类的专业很多,并不是所有律师都能承担国际贸易纠纷的案子,诸如反倾销、反补贴等。
蒲凌尘提醒,除了欧盟反倾销,泉州企业可能遇到的贸易壁垒还有很多种,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或反补贴等都会呈现在中国企业面前,另外还有产品的研发开发、知识产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