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广东服装产业如何应对“拐点”年?

      生意社10月15日讯 2008年,对于中国的服装业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产业转型升级、行业结构调整以及中小企业生存危机等问题,在这一年异常突出。有人忧心忡忡地指出中国服装产业“寒冬”已经来临。在这种背景下,广东的服装产业将何去何从?10月11日,在由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广州服装行业协会主办的“2008中国流花国际服装节”期间,“中国服装商贸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得到了业界关注,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探讨了这个问题。

      2008流花国际服装节上,数十位国内外服装业专家共同“把脉开药方”

      现状

      1. 进入更复杂的经营竞争格局

      纵观整个行业,服装产业2007年所表现出来的利润向大企业集中、产业向商业交融、品牌向创意发展、资本向新模式集结、市场向内销倾斜等一系列信号,都标志着服装业在一个更复杂化的平台上推进。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认为,今天的服装企业面临的环境,正在并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全球一体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竞争越来越激烈;承担社会责任的压力越来越大。可以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依然会上涨,人民币也将小幅度持续升值,环保法规日趋完善、规范。服装业已进入产业、品牌、商贸、文化、社会以及资源价值、商业规则和社会责任的系统复合运营竞争时代,并呈现出整体性整合、调整和提升的趋势。

      2. 首次出现向内销倾斜的拐点

      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行业出口明显下降。据官方统计,今年前两个月,纺织服装出口164.4亿美元,仅增长5.7%,其中2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更是同比减少11%。而在服装外贸增速放缓的同时,我国服装内贸出现了明显的加速现象。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王耀认为,从2000年国民经济保持着平稳速度发展,我国的内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农村消费增速与城市消费增速差距在缩小。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依旧是我国纺织品服装鞋帽交易的主体集中地区,但随着国家政策向西部转移,西部地区纺织品服装鞋帽交易市场发展较快,市场数量、营业面积和成交额等方面在全国所占比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我国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行业出现了内销的拐点。

      3. 缺乏国际知名的自主品牌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都还远远不够。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处长顾强说,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的影响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但在发达国家市场则非常少,或者说基本没有。比蓝国际投资顾问公司总裁李凯洛则认为,虽然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加强,但中国服装行业目前主要还是通过低成本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他算了一笔账,中国要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飞机。“这种并不平等的‘双赢’,是在不受干涉的‘自由’贸易过程中才能实现,一旦加以如欧盟也在酝酿的人为限制,则中国连以8亿件衬衫换取一架‘空客’的机会也被剥夺。”他说,目前国内仅有的几个中国驰名商标,如杉杉、雅戈尔、波司登等知名品牌,但从总体来说,其盈利能力还是太低,品牌没有规模。二十年来,在世界时尚百强榜上无一上榜。

      4. 专业市场发展急需升级

      截至到2005年底,我国年成交额10亿以上的服装专业市场有281个,共约3300万平方米经营面积,56.6万个商铺,创造了6000亿元的年总销售额。在专业市场发展取得不小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专业市场发展也遇到了同质化、市场发展粗放等一系列问题。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谢青认为,作为中国服装流通业的一种重要模式,专业市场在产业链中起着实现生产价值、促进商贸流通的重要功能。新形势下,服装产业面临着国际、国内贸易的双重考验,商贸通路成为关键。面临后配合时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服装专业市场已悄然放慢了发展步伐,老市场的不断萎缩,整体利润率的原地踏步甚至下降,表明其发展已遭遇到一定的壁垒。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如何保持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任务。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