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取所需渠道为王——访江苏德裕缝制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东良
今年以来,缝制机械行业经历着前所未遇的艰难岁月,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经受着市场波动的炙烤。大多数企业纷纷通过裁员、缩小产能等措施保存实力,应对生存危机;有的企业已经转行,也有一部分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
值得庆幸的是,业内占有相当比例的企业,以扎实的制造基础、相当稳定的渠道,占据着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还有一批企业以创新、优质的产品,打通了国内外市场脉络,仍然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
这是一个渠道为王的时代,值此行业“3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我们同样关注着商贸领域的佼佼者。为此,记者采访江苏德裕缝制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东良,追踪这位在苏中地区创业的浙商故事。
选择南通的理由
尽管立足南通还不到4年时间,但在缝制机械商海搏击了13个春秋的王东良却兴奋地告诉记者,在刚刚召开的“2008南通市港洽会”上,国内外投资南通项目资金达到了608亿元人民币。
在中国的版图上,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的城市只有两个:一个是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另一个就是与其一衣带水、处于长江北岸的南通。南通“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隔江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南地区相依,被誉为“北上海”;北接广袤的苏北大平原,通过铁路与欧亚大陆桥相连;从长江口出海可通达中国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苏、皖、赣、鄂、湘、川以及云、贵、陕、豫等地。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开通以来,已经形成了南通进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南通面临海外和内陆两大经济辐射扇面,与上海有着相似的地理区位优势。素有“江海明珠”、“扬子第一窗口”之美誉。
苏北与苏南,仅一江之隔。在过去,人们往往以“天壤之别”来形容鱼米之乡——苏南的滋润和苏北经济的滞后。苏南模式的诞生,使得这对手足兄弟的经济距离越来越远。
然而,市场经济发展有规可循,特别是传统制造产业,近几年苏南地区一马平川的土地和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发挥出独特的优势,作为苏北中部的最大城市,南通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出台宏观政策,企业出于制造成本和劳动力紧缺等综合因素,广东、福建、上海、浙江和苏南地区的部份制造业纷纷把目光瞄准中西部,他们首先会考虑迁移成本,苏北无疑也是首选之一。3年前挺进南通的王东良对此有着切身体会,因为他执掌的德裕缝制设备有限公司连续不断地在为进驻南通的服装、服饰企业提供着专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