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和缝纫机
"三大件":这曾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词。 其诱的程度就和今天人们谈起"奔腾四"、"伊妹儿"差不多。在当时,"三大件"指的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几乎是那年头每个家庭都梦寐以求的东西。比如缝纫机,现在有些人家里还保存着这个希奇古怪的玩艺,一般都放在奶奶家、或姥姥家的储藏室里,或放在居室中一个永远堆着破纸箱的角落里。很多人还记得它的模样:有一个半身高的铸铁架子,上面印着古老如中世纪的花纹和商标,什么"上工牌"、"蝴蝶牌"、"飞人牌"…… 有些人还记得妈妈弓着身子伏在机器上,双脚踏着缝纫机的踏板,在昏暗的灯光下"哒哒哒"地缝补着,把姐姐的衬衣改成我的短袖衫,把我的长裤改成弟弟妹妹的短裤......
后来,随着成衣业的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劳动工具的缝纫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三十年风雨轮回,随 着另一种时尚潮头渐起, 缝纫机摇身一变又重新回到今天的家庭,只不过从今天的缝纫机身上,已再也看不见传统缝纫机的影子了。这个新的时尚就是今天在西方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 "DIY" (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
今天的家用缝纫机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时尚的要求:轻巧、便捷、美观、多功能。而使用缝纫机的人也不再是为了节省买衣服的开支,相反是为了体验一种手工创作的乐趣。 新一代的缝纫机有着柔柔的颜色,而且全部变成了机电一体化。最重的也可以一只手轻松地提起。购买者大多是学生、新婚夫妇和一些刚从国外回来的女性,也有一些年纪较大的离退休人员,但几乎都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女性。并且还有配套销售的数以百计的剪裁小工具,小到卷尺、画粉,大到几百块钱一把的专业剪刀,整个一个琳琅满目的缝纫世界。
在国外,已经形成了DIY的巨大市场。从自己动手做服装、服饰,到做木工、玩陶艺、攒电脑;在美国,还有人连盖房子都自己动手。 各种各样的DIY商店应有尽有。当我们还在和别人比衣服牌子的时候,国外很多人却习惯于向朋友炫耀"瞧这窗帘,我自己做的!"成熟的消费不是简单的求同或求异。在经过对功能的共同需求之后,人们更进一步要求的则是个性化和游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