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老裁缝眼中的服饰变化
大江网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报道(二)
赵学芬告诉记者,这是60年代中期的缝纫机,现在仍然在用
大江网讯 记者肖蓓报道:“想想我们那个年代能穿上新衣服那真是特别高兴,而且一般都是在过年才有,那时就是家里人到裁缝店订做,款式很单一。”改革开放30周年,对于穿衣,有着38年裁缝经历的赵学芬难忘过往记忆,而对这些年来衣着的变化她更是感触颇深。
30年前家里都不允许有缝纫机
“我1970年开始做裁缝,之前都是学徒,那个时候家里是绝对不允许有缝纫机的,更不允许开裁缝店或者在家里做生意,我是在农村里办的服装合作社做事,那里有缝纫机,属于公家的,那个时候我们就像上班一样每天都去。”赵学芬向记者回忆自己当初做裁缝时的情景。
“30年前穿鲜艳衣服被说成‘走资’”
“我记得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都以中山装、列宁装为主,而且都是以蓝黑灰三色为主,要是大街上有人穿着稍微鲜艳一点的衣服,就会被说成是“穿资本主义”,那个时候的布料主要以卡其布为主,其实就是棉布,但不如现在的棉布柔软。”
“上门裁衣”日渐流行:一天3到5元钱
赵学芬告诉记者,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家里就允许有缝纫机了,还可以开裁缝店。“改革开放之后,就有人陆续开起了裁缝店,不过当时所谓的裁缝店大多也就是在家里帮人做衣服,之后流行起上门帮人做衣服,一般有缝纫机的家庭就会找裁缝上门量体裁衣,我记得那个时候上门做衣服是按天计算的,一天3到5元钱。”
“过年才做新衣服,小孩盼望过春节”
说起做裁缝,赵学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改革开放初期,裁缝店多起来了,做衣服的人也就多了,但一般情况下,过春节时候做衣服的人特别多,很多家庭都是到了春节才给家里人订做新衣服,所以那个年代的小孩特别盼望过春节,而且那个时候买衣服的人很少,基本上都是买布订做衣服,因为这样更经济实惠。”
“的确良”在过去就是“名牌”
“在改革开放初期,70年代末出现了一种布料叫‘的确良’,当时这种布料非常少,市面上很难买到,印象中好像是要有布票才能换到,而这种票并不是人人都能有的。所以那个时候看到有人穿‘的确良’衣服,就好像现在的人穿国际名牌一样,羡慕得紧。”
“现在定做衣服的大多都是老年人”
做了38年裁缝的赵学芬,对于那段逝去的岁月她深有感触,“那个时候活的简单,自己的事业就是做衣服,以前做衣服的人多,做裁缝觉得很有意义,而现在都是老年人才会定做衣服,更多的则是做床单做窗帘,裁缝店很难维持下去”。
女儿继承了母亲的“裁缝”手艺
采访结束后,记者见到了赵学芬的女儿,现在她继承了母亲的“裁缝”手艺,开了一家小裁缝店。赵学芬看着女儿用自己曾经用过的缝纫机做衣服,似乎又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记者从她的眼中读懂了她对“裁缝”这份职业的深切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