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缝纫机进了储藏室

         在我家的储藏室里,有一台上海产 “蝴蝶”牌缝纫机,厚厚的灰尘成了它的外衣。望着它,我不由想起许多过往的事情。

         上世纪七十年代,缝纫机曾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那时的生活不富裕,大多数人家孩子多,买不起衣服,常常是缝了补,补了缝,缝缝补补过一年。只有过新年的时候,才会为小孩买块布料,做一件新衣服。

         每当春节临近,母亲就会拿着布票去布摊上买些布料,回家用缝纫机给我做新衣服。母亲戴着眼镜坐在缝纫机前,两眼自然地望着机头,两手平稳地放在缝纫机面板上,脚踩着缝纫机踏板,精心地做着衣服。在踏板有节奏的运行中,一块块布料,被整齐细密的线条连接成了新衣服。儿时的我特别爱动,新衣服常常不是摔烂就是磨破。母亲只好用缝纫机不断的为我缝缝补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母亲借助缝纫机让我们一家人在缝缝补补的生活中总是穿得整整齐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家户户的日子越过越好。人们不再穿打补丁的衣服,我家的缝纫机也闲置起来,进入了储藏室。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经济迅猛增长,人们的穿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大大小小的服装店如雨后春笋遍布城乡,店里面的衣服款式多样、新颖别致,绝大多数老百姓放弃了用缝纫机缝制衣服的做法,而是逛市场、进服装店挑选衣服。老式缝纫机变成了新式电动缝纫机,做衣服的功能逐渐被修改衣服的功能所取代。

          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生活奔向小康化,思想观念也变得更加开放,穿着也变得时尚化。从“缝制”衣服到买衣服,不难看出:缝纫机的日渐式微和变迁,显示了时代的进步。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