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30年:服装变化折射时代变迁
(新疆日报网讯)上世纪70年代的绿军装、中山装、工装,80年代的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90年代的文化衫、校服,直至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时尚服装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红心T恤……10月19日,在北京市大红门新世纪服装商贸城内,这些代表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典服饰重新出现在市民的视野中,这家商贸城的职工们身穿代表不同年代的“时髦衣服”,进行了“‘穿’越30年”行为艺术展示。
在新世纪服装商贸城商场内,一个改革开放30年服装变迁展览与行为艺术展示同时进行。人们在商场的橱窗内看到:布票、海魂衫、皮尔·卡丹……一系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社会流行用语首先映入眼帘。在橱窗外,身穿各个年代“标志性服装”的模特,分别代表着工人、市民和学生等不同身份的人群。
“‘穿’越30年”行为艺术展示不仅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而且引起了许多市民的共鸣。许多观众看了不同年代的服装展示,感慨万千,他们说,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变化太大了。
“30年前,我们的穿着款式单一,而且布料单一,常常是‘一件衣服四季穿’。”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从事服装生意的江华说,“今天,我们的穿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不但布料五颜六色,而且款式新颖。”
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吴女士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我们小时候非常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家里才会给孩子做新衣服,平时穿的基本上都是两个姐姐穿过的旧衣服。”
“小时候,离过年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妈妈就买来小花布,自己裁剪,为孩子们准备过年的新衣服。”吴女士说,“妈妈每天晚上踩缝纫机直到深夜。第二天我们一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自己的新衣服做成什么样子了。”
吴女士的感受只是同时代许多中国人心路历程的一个缩影。
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一个物品愈发丰富、色彩日益斑斓的时代,中国人对于时装的理解已不再局限于皮尔·卡丹等国外品牌,时尚潮流中“喇叭裤”、“蝙蝠衫”等让人记得住的热点服装名词也已成为历史的印记。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大红门新世纪服装商贸城总经理薄成书说,“人们穿衣中的条条框框早已被时尚消费观念所取代,对于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我们来说,这些年自己衣装上每一种款式的变化都留下了时代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