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鞋都东莞转型有多远?
秋天还没过完,珠三角却已进入寒冬。
“去年下半年开始,业务就开始萎缩了”,王厂长语气无奈。王是“中国羊毛衫名镇”东莞大朗一家品牌服装企业的生产厂长。“感觉越来越难,老板们谈论又有哪家工厂关门了,工人们说的是能不能保住饭碗。”
理财周报记者曾在2005年初采访过王厂长。当时,这位苏南籍厂长对未来信心满满,“工厂正在准备筹建二期厂房,扩大产能”。
“现在情况怎样了?”“工人目前倒还没有减少,差不多还是600人。二期厂房也搞好了,但没有新添设备,产能还是以前那样。”王厂长说,像他这样的服装企业困难很多,比如工人工资成本同比去年增长了18%-20%,作为原材料的棉、毛都在涨价,“去年还有5%左右份额的出口,今年已经不再出口了。”
王这样简单分析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大厂接到的欧美国家订单减少,于是被迫缩小规模,同时使得给大厂代工的小厂纷纷倒闭。“关键是需求萎缩,像我们这样大厂的订单今年就少了1/3。而国内市场短期内很难有大的需求增长,甚至目前的需求也在萎缩。”
位于东莞中南部的大朗,是广东省中心镇,去年财政收入13亿元。远离羊毛生产地的大朗,因为产业聚集效应一度有近万家毛织企业,外贸依存度高达50%。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止是纺织业,也不止是大朗。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东莞玩具出口5.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为近年来的首度下降。东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2月开始,东莞引进外资的宗数开始出现负增长——6月引进外资较往年同期减少87宗、7月减少104宗;引进合同外资6月同期减少14.23%、7月减少17.03%。而香港一家商业联合会此前预计,未来3个月,珠三角的港企将有250万名员工失业。
冷清的电博会
电子信息是东莞8大外贸支柱产业之首,IBM大中华区副总经理李祖藩曾说:“东莞至深圳的高速公路切断,全球70%的电脑商将受影响。”事实上,东莞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低端,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靠低附加值生存的企业利润空间遭到严重挤压。9月以来的全球金融风暴更是给企业的生存雪上加霜。
理财周报抵达东莞调查当天,第十届东莞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电博会)正在进行。虽然新增了“特邀买家接待”、“东莞信息产业百强企业评选”、“工厂、样品室实地参观”、“有线配对”等四项全新的服务内容,但本届电博会参观者寥寥,场面冷清。据当地媒体报道,本届展会虽然有45家“东莞信息百强企业”参展,但展会首日入场客商人数较往年有明显减少。
10月21日上午10点,A39展位的光宝公司参展人员还没来,空空的展台前,寥寥的参观者匆匆走过。有展商估计,今年看展的人比往年少了一半。整个展区最热闹的是手机和数码产品展位——这里的促销和现场体验活动吸引了一群群中学生,让人觉得像是进了家电卖场。
19世纪大部分时候,东莞是鞭炮的原料基地,直到1978年开放让外资设厂。东莞首家外资厂是港资太平手袋厂,它也是中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但它早在去年5月份就轰然倒塌。而在现在的东莞,星罗棋布有7000家服装厂、3000家鞋厂——每年制造10亿双鞋,3000家玩具厂,同时为三洋、日立、三星等数百家电子企业代工。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以及欧洲的公司,像潮水一样涌进广东,建立起低成本工厂,生产的产品从运动鞋、胸罩到笔记本电脑、iPod。
金融风暴成最后一根稻草
实际上,早在此轮金融风暴袭击前,关于东莞企业倒闭潮的讨论就不绝于耳。只是,随着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的合俊集团在东莞樟木头的两家工厂倒闭(见本期相关报道),这一事件的严峻性被更多的人关注。
当然,倒闭企业的不止在东莞——国家发改委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东莞被人关注只是源于它大名鼎鼎的“世界工厂”地位。
美国CNN记者在10月19日题为《合俊的倒闭是全球的悲哀》的文章中说:美国经济动荡已经改变和削弱了广东作为“中国制造”的中心地位,然而,企业倒闭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消费者在美国和欧洲的MALL里同样能感受到这种影响。报道引用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的话说,“在过去的三四年间,劳动力成本上升了70%-100%,但是沃尔玛没有涨价,厂商怎么能够提价?”“金融危机成为扑杀企业的最后因素,将企业推入到不稳定和不明确的境地。”
正如外界所见,多年来众多中国企业为争取外国订单头破血流,而低廉到不可思议的售价,得利的只有美欧消费者。直到去年,一场风袭击东莞和临近的城市。严峻的挑战不仅包括土地和环境,还有劳动力短缺、电价上涨、更严格的劳动法、人民币升值以及原材料成本上涨等。而在今年,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珠三角,偏偏又遇上了全球经济危机。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