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发染整倒闭 成衣加工业遭遇寒冬?
听说联发倒闭了,老板跑路了,心里有些震惊,有些遗憾,还有一些必然的感觉。
联发在珠三角算是一家老牌的优势成衣染色企业了,而且一直以来联发的财务状况都不错,订单也稳定,怎么说倒闭就倒闭了呢?还是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莫名的蹊跷与不一般的非正常,也给国内日益艰难的加工业界平添了一分凄凉。
拥有四百多名员工的联发染整有限公司,位于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中岗管理区。由港商投资一千七百万人民币于一九九二年建成,当时是石湾镇中岗管理区的首批港资企业。
由于联发提供的成衣染色业务和特种成衣染色业务,如:扎染、吊染、碧纹染、酸洗等,在珠三角业界都具有一定的技术领先地位,所以投产后生意特别红火,公司不得不先后增资一千多万扩建厂房和增购设备。
相对来说,一间纯粹的成衣染整企业能有如此的规模,整个成衣染整业界也是少有的。虽然大但却不闲,联发在整个九十年代都保持着高利润率,一年四季货源不断,从来生产期都是排得满满的。
加上在九十年代,民工在珠三角相当难找到一份工作,许多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走投无路时都去工地上搞建筑了。而联发厂的生活条件也相当不错,所以工人的流失率相当小,这样又满足了企业对熟练工人的依赖。
这些工人,不少从开厂就在这里打工,直到联发厂倒闭他们才依依不舍地回老家去了。但他们都已从当初十来岁的青春小伙,转眼就变成今天面容略显苍老的中年汉子了。虽然染厂的工作不算累,但长期加班加点,加上经常要接触一些有害化学品,所以他们都会比常人略显苍老一些。
话扯远点儿,我们在谴责工厂如何如何的昧着良心压榨民工的血汗时,但是又不得不去面对另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要是没有这些黑心工厂,那么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小小少年民工们又将何以生存呢?所以兰亭总认为这不是一个工厂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社会的问题。
联发就是一个曲型的例子,虽然联发的生产过程中经常要接触一些有害化学品,加上加班加点更让这些民工明显比同龄人苍老不少。但是十几年来,联发却为四百多民工们提供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与生活保障,直到它破产为止。
联发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但这是因为我们的政府与社会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合理的法律机制去制约,相反联发所做的一切却是符合我们政府所颁布的法律程序的,那么这说明究竟是谁的过失呢?
联发的老工友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九二年联发在建厂房的时候,就有个大学生在这里做建筑工人。等到厂房建好后,这个大学生就直接找到老板说想进厂打工,老板一听说他是大学生,也就同意了。这个大学生倒也没让老板失望,凭着自己的努力与好学,几年时间就在厂里爬升到染色师傅的位置上了,现在已跳槽到别的染厂拿着上万月薪。
若说是各取所需吧,好像又是刻意在逃避道德、责任与良知。但就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整个九十年代都是联发大赚特赚的好日子。直到二零零七年,也都还保持着一定的利润,且货源充足。由于厂里都是老工人,所以四周都在闹民工荒时,联发的工人流失率还是相当低。
就是这样一间具有如此多优势的企业竟然也捱不过去了,正式宣告死亡了,让人觉得有些不正常的同时也无不叹其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