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制鞋业等制造业:大风浪中求生存
对数百万家生机勃勃的中国中小企业来说,2008年是一个“坎”。在当前险象环生、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有“民营经济风向标”之称的温州将如何应对?
面对困境温州推出“政策组合拳”
一度盛传,温州30万家中小企业今年以来近20%停工、半停工和倒闭。而据温州市政府一个较为权威的统计数据,到8月底,温州企业光关闭、停产的在8%左右。今年上半年,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下降的企业达到2500多家,占规模企业总数的约四成。
“温州中小企业总数有14万家,据我所掌握的数据,去年全年温州超过4%的企业倒闭,今年可能上升到5.9%。”当地一位官员透露。对此,温州市经贸委经济运行综合处处长李雄伟称,5.9%应该达不到,但具体是多少不便公布,“其实有关这方面的数据很难精确统计,很多温州人这家公司办不下去了,就会另开一家,原来的那家一般也不去注销。”
“面对经济困局,克难攻坚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更是党委政府的事。要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营造有利条件,拓展发展空间!”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说。
一场前所未有的政府大规模“帮扶活动”在温州全面展开。“每一位干部都要下企业,每一家企业都要见干部”,从年初开始,温州市领导带队,下企业深入调研。
为了让困难企业轻装前进,温州市政府制定了降低中小企业运行成本的一系列举措:
——对工业企业的技改贴息,从过去的3%至8%,再分别上调两个百分点。
——对传统出口生产企业,暂时亏损但有订单的,从下半年开始,可以少缴税甚至免缴;
——对经营较为困难的行业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经申报、批准可定期减免土地使用税,对整合重组企业使用原厂房的,免征租赁方面的房产税;
——市财政安排2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目前经营困难、但发展前景好的行业龙头企业、优质出口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周转资金贴息;
……
“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对目前制造业的困境,中央在政策上支持一点,地方政府在实际困难上帮扶一点,企业自己克服一点。而地方政府的帮扶最重要。”
在创新、转型中实现“浴火重生”
作为“中国制造”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基地,温州生产了全国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温州的低压电器、五金制品、汽车摩托车配件在国内也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今年春节过后,曾经红红火火的温州制造工厂似乎“一夜之间”关停掉了很多,大街小巷都是有关厂房转让和出租的信息。
一场危机似乎正在温州制造业的各个领域中快速蔓延。打火机则是“温州制造危机”的一个缩影。很多温州打火机企业因为无法承受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巨大压力,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倒闭了八九成,从五六百家到目前的不到一百家。
然而,温州烟具行业协会会长周大虎说,尽管温州打火机企业数量减少了很多,但产量不少于过去,金属外壳打火机依然还占据全球市场百分之八九十的份额。一组来自温州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温州出口打火机8031万个,出口交货值4893万美元,同比增长20.02%;出口打火机平均价格0.58美元/个,同比上升22.37%。
温州常务副市长徐纪平说,确实有不少的中小企业停产了,但是这些企业主动停产或缩小生产规模的居多,被动破产的只占小部分,有的就是“关了眼镜厂、做起了眼镜销售”。而且,关闭停产的中小企业多数是产品档次低、竞争中被淘汰“洗牌”下来的。温州市政府出台一系列“组合拳”的目的,不是让所有“撑不住”的企业硬撑下去。政府的定位依然是“有限政府”,“政企联动”是为了引导企业升级转型,转变增长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眼下的困境,也是温州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机遇。
越来越多私营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依托传统行业着重从加快品牌创新,从提升产品质量方面挖掘企业发展潜力。据统计,截至6月底,温州全市共拥有驰名商标113枚,同比增加了70枚。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