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裁缝”失业比蜜甜
- 老伴在年轻时,就学会了一手裁剪的好手艺,是我们村的“巧裁缝”。那时家里穷,穿衣靠国家,每人发十几尺布票到指定的供销社购买布料,再到十几里外镇里的裁缝店做衣服。很多人家怕花钱,就拿着布料到家里让老伴给量尺码。裁剪后自己用手工做衣服。
农村那时候正是一大二公,搞平均主义的盛期。家家一年下来,年终几乎分不到多少现金。老伴偷偷地对我说,咱省吃俭用,凑点钱买台缝纫机,有这手艺咱挣个买油盐酱醋的钱,于是托朋友在天津买来了一台“牡丹”牌缝纫机。白天到队里劳动,夜里偷偷为社员们加工衣服,每做一件衣服少者五六毛、多者一元钱多一点。
改革开放彻底为社员搞“小自由”松了绑,老伴公开在家里搞起了家庭缝纫加工店,全家人除去管好5亩多承包地外,加工店每月收入都有百元进账,老伴每天蹬缝纫机一直蹬到深夜,到腊月底才能把加工活干完。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如今,农村经济一年比一年迅速发展,办工厂的、开店做买卖的一年比一年多起来,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家家不愁吃、不愁穿,吃喝由过去的每天愁着做,到现在的挑着买细着吃,穿的由过去的买贱布料自己做,到现在家家大人小孩都买名牌穿。
老伴的家庭裁缝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穿戴越来越讲究,来加工服装的也越来越少了。已上了年纪的老伴在家休闲自在,欢享晚年,每当和乡亲们说起在屋子里放着的这台“牡丹”牌缝纫机时,她总是笑嘻嘻地说,别看我老了,也失业了,可如今家里的好生活比蜜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