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税上调:缝机业要利好还要“更好”
近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明确从11月1日起,适当调高3486项属于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缝纫机名列其中,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9%提高到11%,但未回调到最早的13%。
众所周知,今年以来,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增速放缓。在过去9个月中,有8个月的出口增速低于2007年同期,出口企业利润大幅减少。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吸纳劳动力多,但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压力较大。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大幅下滑,进口需求回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产品出口(包括纺织服装产品)产生不利影响。受此影响,作为纺织服装上游行业的缝制机械产品出口也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1-6月我国缝制机械及零部件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为9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下降6.54%,为8年来首度出现下滑。其中:出口7.4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96%,增幅下降17个百分点,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市场遭遇了“寒冬”,步入了第三次结构调整期。
作为世界最大缝制机械生产国,目前我国全年生产的各类缝制设备约占世界总量的近80%,产品销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以工业缝纫机(包括刺绣机)为主,传统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逐年下降,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高附加值产品比重逐年提高,产品出口单价近3年来以年均17.4%的速度增长,在世界市场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而此次国家将缝纫机产品出口退税率由9%上调至11%,是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支持企业扩大出口的一项政策措施,有利于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对于身处“寒冬”中的我国缝制机械产业是一大利好消息,可谓雪中送炭。
诚然,虽然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我国是世界最大缝制设备生产国的地位在短时间内无法动摇,但我们也应看到,此次产业结构调整除有出口退税税率、美国次贷危机等影响之外,行业在连续多年保持了近30%的快速增长之后,也出现如结构失衡、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产业对自身发展提出了周期性调整要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行业发展任重道远。
对于正处于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品结构,实现行业由“大”变“强”关键时期的我国缝机业来说,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了两个百分点不足以“养尊处优”或“高枕无忧”,产业调整仍在继续,国际市场竞争形势和压力依然严峻,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利好消息”,我们还需要做得更多、更好。我们需要通过强化生产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质量和效益;狠抓产品质量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努力提高缝制机械“中国制造”的国家品牌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调控和运作能力,注重效益,开展理性竞争,维护行业市场良性的竞争环境和市场秩序。这才是实现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