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鞋业的发展启示
中国鞋网11月6日讯 意大利鞋业的制胜之道
意大利的制鞋业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早在中世纪,对皮和鞋进行加工就已经成为意大利的传统工艺。意大利制鞋业呈工业化发展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由于其超凡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优良的原材料、熟练的工艺及特别的品味使得意大利的鞋子充满活力,并得以畅销世界。意大利制鞋行业的兴盛对我国制鞋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
目前意大利鞋制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马尔凯、威内托、托斯卡那、伦巴第、普利亚、坎帕尼亚和爱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由于历史上意大利的制鞋业就呈地域性发展,因此,目前各大区、各制鞋企业均拥有独特的、高超的制鞋工艺。可以说,意大利的制鞋业在世界上绝对处于领先地位。
意大利鞋业的发展起伏
尽管意大利鞋产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意大利制鞋业近十年的发展比较低迷。据意大利国家制鞋协会的统计,1994-2003年共有1300家制鞋企业倒闭,16000名员工失去工作岗位,产量从4.71亿双下降到3.03亿双。主要原因是近些年来意大利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增长较快,经济发展不景气,且欧元的持续强劲给其出口带来很大压力,同时由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竞争,使得意大利鞋产品无论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在国内市场上均逐渐失去份额,10年来出口减少了26.4%,为本国市场的生产量减少了37.4%。
2000年,意大利制鞋业刚刚摆脱1997-1999年世界范围经济危机的影响,并出现了一些恢复的势头,但2001年下半年开始,由于“9.11”事件等因素引起世界性的经济衰退,直接影响了意大利鞋类产品的生产数量、价格走势和市场占有率。欧洲大陆经济的不景气,也造成国内外对鞋类产品消费的停滞;同时,欧元的强劲恶化了意大利与美国的贸易量,远东国家的危机也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使这个80%的营业额来自国外市场的行业遭到了严重打击。
这些负面因素一直影响了2002年全年,2002年意大利共生产各类鞋33500万双,比2001年减少10.7%;生产总值为817.1万欧元,同比减少5.8%。几乎各种类型的鞋产量都出现缩减,特别是用皮或革做鞋面的鞋,2002年的产量为22660万双,同比减少了11.9%。
鞋产品的出口同样出现了大幅度下滑,2002年上半年的出口量同比下降12.8%,尽管下半年的出口下跌有所缓和,但全年出口总量的减少已无可挽回。2002年的出口总量从2001年的353.7万双减少到322.3万双,出口总额下跌至67.81亿欧元,同比分别下降8.9%和6.2%。意大利制鞋行业在2002年的贸易顺差达45.39亿欧元,比2001年下降了11.8%。
从国内的情况看,2002年意大利全国共消费各类鞋1.88亿双,比上年增长1.8%,但国内消费的小量增长已无法扭转低迷的态势,生产和出口的不景气严重影响了制鞋行业的就业形势,2002年全行业就业人数减少了4642人,另有10万待岗。同时,一些亚洲鞋业大国的竞争使意大利企业逐渐丧失了部分国内市场。2003年意大利鞋类出口美国的跌幅超过13%。2005年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鞋类制品和2001年相比增长了10倍。意大利有数百家小规模的公司因此停业,国内减少了数以千计的工作机会。
意大利的制鞋企业开始重新定位,需要走向多元化,变得更加国际化,他们的视野,要着眼于更高层次的市场;企业把精力集中于设计和材料的创新,使意大利鞋类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独特的优势。
2006年1-8月,意大利鞋的出口量下降3.3%,但出口额增加了3.7%。其中对德国、法国、美国和英国的出口分别下降了13.4%、7.3%、10.5%和8.5%,而对瑞士、希腊、西班牙和俄罗斯的出口量分别增长5.2%、8.1%、22.6%和10.7%。2007年1-8个月意大利的鞋类产品出口总额为48亿欧元,比06年同期增长了9.6%,共出口了1.78亿双鞋,比06年同期增长了2.85个百分点,每双鞋平均价格上涨了6.6%。不过,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因为在此期间对美国的出口额又下降了15%。但意大利正在成功开拓新的市场,例如,俄罗斯现在已成为意大利鞋类的第十大出口市场,比06年同期增长了26%。 2007年对意大利制鞋工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持续5年的下滑之后,有止跌回暖的迹象。意大利方面认为这主要归功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欧盟的反倾销保护措施,二是意大利制鞋工业为开发新兴市场和走高档鞋路线进行转型。
意大利鞋业制造商协会2008年2月26日对外公布,仅在2002年至2005年间,意大利制鞋行业产品产量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下跌,四年里共减产约1/3。直到2006年,产量的递减速度首度放缓到-7.5%。欧盟对华制鞋企业反倾销政策在狭长的亚平宁半岛上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到了2007年这种多年持续下滑的局面终于得到了遏制,与2006年上年同期比较产量仅减少了-0.6%。
意大利鞋业制造商协会认为,在经历了五年的持续不景气后,意大利制鞋行业在2007年获得了喘息的机会,2007年全行业的设备开工率约为86%,并有望保持到2008年上半年。许多基本数据与上年持平,甚至有上行迹象。
反倾销的两年过渡期,也让意大利制鞋企业有了更多的腾挪空间。在此之下,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开发新兴市场,迅速取得成功。2007年前10个月,意大利共计出口鞋制品2.168亿双,出口贸易总额约60.564亿欧元,贸易额顺差达32亿多欧元,相对于2006年2.2%的贸易额顺差增幅,2007年同期增幅达到了14.7%。其中德国和法国仍然是意大利鞋最重要的出口国,美国第三,俄罗斯超过英国成为意大利第四大鞋类出口贸易国。
值得注意的是,平均出口价格为27.94欧元/双,其中皮鞋为35.16欧元/双,占出口总量的66.5%,出口总额的83.7%;合成革鞋为12.0欧元/双,占出口总量的18.17%,出口总额的7.8%。
意大利鞋业的成功之道
一、努力降低生产成本
制鞋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占用劳力多,工资水平居高不气下,发达国家生产的皮鞋成本相对较高如在意大利,产品成本中劳动力费用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一,这使得意大利制鞋企业在与工资水平低的地区在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地位。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意大利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一是把当代高新技术——计算机和机器人应用到生产中去,尽可能实现自动化,以节省人工,减少工资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从鞋楦设计、楦型刻制、帮样设计、裁断以及制底等都由计算机程序控制设备操作,这种全方位、多工种引入自动化设备的做法不仅使产品制作精度大为提高,而且极大地减少了劳动力,原先几个人操作一台设备现在则变为一个人操纵几台设备。二是采取了国外加工,国内出口的方式,即将鞋的大部分,如鞋面剪裁和缝边等科技含量不高的工序,在人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以一双鞋面为例,意大利企业在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加工一双的费用只有90美分,而在意大利本土的加工费则高达1.78-3.25美元,意大利企业再运回国内完成最后工序,然后贴上“意人利制造”标签出口,这样既保证了质量,又节省了国内高额的人工费,还免除了征税。2000年制鞋企业生产的3.9亿双鞋中,有1/2以上是在境外加工的。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