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一台老缝纫机的故事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记忆中,缝纫机“咔嗒嗒、咔嗒嗒”的声音伴随着他们走过了单调的岁月。“那个时侯,没有买过衣服,全是自己扯布做衣服。”西夏区橡胶厂旁一小区的居民吴素珍,用手拍了拍伴随了她30多年的缝纫机,陷入了往昔的回忆中。

      如今的年轻人,很少知道什么是统购统销、凭证分配,现在年轻的家庭主妇也很少有人知道购粮本、副食证是什么样子,也没见过粮票、布票和工业券之类的票证。而在30年前,“票、证”是居家过日子的命根子。“刚结婚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就是两个人把铺盖卷一合,办场酒席,就算结婚了。”婚后,吴素珍在原银川市火柴厂家属农场务农,除了丈夫李善芹一个人享受“城里人”的待遇外,吴素珍母子5人都是农业户,享受不到平价粮油供应和粮票、布票等待遇。为了让儿子、丈夫穿得体面,吴素珍每天忙完农活,就凑在灯前一针一线地缝衣服。因此,吴素珍特别渴望能拥有自己的一台缝纫机。“那时候,谁家要是能有一台缝纫机,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

      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吴素珍和丈夫省吃俭用,花了两年多时间才凑够了购买缝纫机的钱。刚好在这个时候,丈夫李善芹所在的银川市火柴厂分到一张缝纫机票。“就为了这一张缝纫机票,我激动得好几天没睡好觉。”吴素珍说,“厂里的人都知道我家困难,而且李善芹的人缘也好,大家都说把这张票让给我们家。”终于,1975年的一天,一台上海产的“蝴蝶牌”缝纫机从百货公司的仓库被搬回了家,吴素珍高兴得在缝纫机前看上看下,半天都挪不动步子。

      在吴素珍大儿子李洪江的记忆中,“吃完晚饭后,妈妈就坐在缝纫机前,给我们兄弟缝缝补补,有时候到快睡觉了,还能听到缝纫机‘咔嗒嗒、咔嗒嗒’的声音。”就在这单调的声音中,李洪江身上的中山装、爸爸身上的列宁装等时髦的服装穿上了身。妈妈吴素珍的一双巧手让孩子们在小朋友们面前赚足了面子。

      “现在翻看家中的老照片,都感慨不已。”吴素珍说:“当年先设法搞到布票,再凑钱买布,花布每尺三毛八分钱、的确良四毛钱、卡其布五毛钱……从帽子到袜子,全是自己做的。”而现在,缝纫机从“主角”退居到“配角”,除了偶尔缝补一下开线的裤脚,基本用不上了。吴素珍想把缝纫机给儿媳妇,但是,“儿媳妇们不会用,而且也没用。”

      现在,每家的衣服都多得放不下。吴素珍说:“看着孙子的衣服新新的就不穿了,我舍不得扔掉,都给他们放起来。现在农村亲戚也不要旧衣服了,不过,我想,送给那些山区的孩子还是好的呀!”晚报记者庞文玉文/摄

      偶尔,吴素珍会搬出这台老缝纫

      机,缝补衣物或缝制一个购物袋。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