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出口转内销 川企有点“吃不消”
成都市正紧急调研,酝酿出台政策支持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的发展
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外销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但产品结构调整,营销网络建设,商业信用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这令一些长期做国外生意的四川公司“水土不服”。“很多企业都反映了转型中所面临的问题”,昨日,成都某食品企业负责人透露说,成都市正在紧急调研相关情况,酝酿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发展。
订单锐减,现金告急
外销企业被迫开拓国内市场
“谁都没有料到来得这么快,这么猛!”昨日,四川省新立新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胥晓川说,这场金融危机对外贸公司的影响很大,不少公司的订单正在急剧减少,一些客户也频频拖欠货款。他说,“一些国外客户都提心吊胆,密切关注当前的形势。”胥晓川虽没有透露订单的具体情况,但他表示,四川一些纺织企业已经在金融危机中淘汰出局。
四川省浙江商会秘书长刘良绪说,此次金融危机正影响在川浙商,对出口型浙商影响尤为明显,他告诉记者,该商会一会员单位目前正遭遇生存困境,“企业服装出口额大幅下降,现金流告急,公司已处于半停产状态。”
同样受到这场危机影响的还有食品企业。四川省食品工业协会提供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省食品工业出口额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0%,“食品出口受到的影响非常明显”,该协会一位负责人说,食品内销方面,全省企业发展良好。
正因如此,外贸市场的急剧萎缩促使相关企业不得不自谋出路。还是不转内销?近段时间,成都市宏昌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昌食品”)总经理苟磊一直为此困扰。宏昌食品专营野生菌出口,成立5年以来,发展态势良好。“仅去年7~12月,公司出口额就达200多万美元”,谈及往事,苟磊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生意最火爆的时候,公司员工一度超过300人,从农户手中收购野生菌简单加工合格后就可出口到国外,利润很高。
但现在,一系列的难题让他头痛。今年7~10月,公司的销量出现明显下滑,有的单品销售额较去年同期下滑了三成左右,公司高层议论纷纷:倘若维持现状发展,公司在市场并无太多优势,倘若转向,公司又将走向何方?带着这些疑问,苟磊很快发现,以前貌似活得很“滋润”的同行,也开始捉襟见肘,“倒闭、停产、裁员、减薪”,这些词语忽然与他认为潜力很大的行业联系在了一起。
面对这些异常情况,员工也议论纷纷:公司何去何从?彼时,宏昌公司已经投入了1000万元新建工厂,如果停工,1000万就打水漂。
“虽然生意受到影响,但还不至于临阵退缩”,苟磊说,从某种程度上说,金融危机也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洗牌,好的企业不会就此倒下。经过再三考虑,他毅然选择了坚持走下去,出口转内销,主攻国内市场。然而,当时公司营销部不足10人,大半力量都用在国外市场,而今要开发国内市场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