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海宁:零资源现象思考

      不产皮毛,但是平均3秒能生产一个票夹,平均48秒制成一组牛皮革沙发套,平均1.3秒诞生一件皮衣……这里就是拥有“中国皮革之都”美誉的浙北小城海宁,是浙江省“零资源现象”的一大典型。

      没有皮料资源的海宁是怎样把皮革业做大做强的?为此,记者专访了多位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

      创新观念成就资源优势

      为何有资源的地方没有发展好,没有资源的地方却能发展好?

      海宁中国皮革城管委会主任、海宁市皮革协会理事长任有法谈起在资源大省吉林省考察时感慨地说,吉林省有很多优势,比如草原的优势,皮的优势,但唯独缺少发展的优势。他举例说,这个情况在国际上也是如此。韩国、日本和新加坡都是资源小国,但是却能发展得很好,这说明资源是流动的,而且资源只向附加值高的地方流动。他一针见血地点破这个看似矛盾的论题。

      “海宁人转变观念,挖了一个吸引高附加值的坑,资源会自己流进来。”任有法概括了“无皮”的海宁能成为中国皮革之都的“三个一”:一个领头羊,一个好品牌,外加一批好企业。

      据任有法介绍,海宁的制革历史要追溯到1926年,当时正值洋务运动期间,3个海归大学生回中国创办了国内最早的机械制革厂。3个人,每人拿出26块大洋,买了3台机器,各在海宁、湖州、上海三地开办小工厂。值得欣慰的是,已故的前辈们都后继有人,他们留下的技术种子在海宁大地开花结果,形成了千百个民营企业。

      在改革开放之前,海宁的制革产业主要以猪皮为主,当时的蝴蝶牌皮革,曾在国际上拿过银奖。蝴蝶皮革厂之后更名为海宁皮革厂,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行业的发展,更为全国各地输送了一大批技术骨干,海宁皮革的名气渐渐在全国打响。中国皮革协会主任卫亚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宁皮革厂起到了“黄埔军校”的作用,为当地哺育了一大批制革人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雪豹作为领头企业的带动优势逐渐凸显出来。雪豹的出身是乡镇民营企业,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销率,变成了乡镇企业,最后转制成为民营企业。该公司培养的各路人才的输出,为海宁皮革业的发展点亮了一盏明灯。在海宁皮革业的初创10年时间,一个厂,变成了550个厂,雪豹公司的员工变成了各个乡镇以及民营企业的骨干,这种“到处开花”局面,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海宁皮革业的成功,一方面来源于当地政府持续的支持,另一方面源于海宁企业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调整战略布局,以思维的创新推动体制创新,双方的共同努力让海宁皮革誉满全国、走向世界。”卫亚菲说。

      紧跟时尚找准市场定位

      海宁皮革航母的飞速远航,离不开“时尚”这面大帆。自上世纪90年代,“时尚”开始引导众多企业创品牌。21世纪开始打造时尚皮都,而今从品牌发展到创意产业,中国皮革协会主任卫亚菲认为,海宁皮革业每一步都紧跟“时尚”的节拍,找准了市场定位,为浙江乃至全国的众多皮革市场发展树立了样板。

      从1994年9月开始,海宁先后举办了15届海宁中国皮革博览会。从1997年开始,又举办了“真皮标志杯”全国皮革服装设计大奖赛和皮革服装流行趋势发布会,使得海宁逐步成为皮革服装流行趋势的发布中心。

      海宁对于皮革业的推广活动,开始从最初的本土推广、媒体推广、网络推广,逐渐挺进到中国时尚之都上海。2003年在上海成功举办“海宁之夜”时尚皮衣发布会;2004年起连续两年,海宁皮衣组团亮相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占据了1号馆3层,设立皮革服装专区,并成功组织 “皮衣时尚,潮起海宁”的时尚皮装秀,参加中国服装市场热点品牌展演系列品牌发布活动,成为博览会一大时尚亮点。以更时尚的展品、更完美的形象向人们展示 “海宁皮衣”的品牌魅力。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