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出招要快,更快,快刀斩乱麻
唯今之计,还是要扣紧制造业做文章。
制造业文章做得好不好,东莞就会跌到第三世界中去,未来五年东莞继续做好了制造业文章,金融危机可以安全度过,产业结构调整也差不多完成了一半。
当下之计,东莞的出招要死死扣紧一个字———“快”,祭起快字诀,快刀斩乱麻,抢在阴晴莫测的年底和明年上半年之前,阻止企业经营状态进一步恶化:
东莞已经出手的四招
各国政府都已出手,中国各地政府在想办法救楼市,东莞也出了一些招。我在网上搜了一些关于东莞的资料,大致说来可以看出这么几招:官员频频走访企业了解情况提振信心;10亿元财政通过贴息和风险补偿等方法扶助企业融资;减轻一些税费达到3个多亿,给企业减轻压力;加快基础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等等。
走访企业提振信心
走访企业提振信心,表明一个姿态,虽然说实际用处不大,但却是非做不可,经济学的说法,这叫做营造预期。
10亿元财政扶助企业
10亿元财政扶助企业融资有实际用处,理论上测算,贴息有助于单个企业最高融资2500万元,而给予银行的风险补偿有助于撬动250亿贷款。不过,实际撬动力量,还需要银行大佬的策略配合,现在的贷款利率其实并不高,银行更担心的是本金,尤其是银行还要防范断供面扩大带来的中国版次贷危机,未来一段时间放贷仍然会比较保守。
加快基础建设投资
加快基础建设投资,可能是最直接也最有力量的,对于经济的增长立竿见影,但要指出的是,由于东莞的制造业多是两头在外向,所以加快基础建设投资拉动经济的好处,多给了建筑承包商、建筑商、建材商,落到制造业头上的直接好处,不要想象有太多,还不如经济景气带来的预期对于制造业的效果更大。
东莞在大量投入资金进行基础建设的同时,可能会拉动物价上涨,更要小心因为过快过猛投入,一旦投资退潮,又会因为加速原理带来新的经济衰退,这是一柄双刃剑。
通过内需拉动增长
大家对于拉动国内内需,现在都可以说是处于一种绝望状态,过大的贫富差距,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的消费需求倾向。
于东莞而言,通过内需来拉动增长相对穗深更难,因为东莞城市结构有刚性的社会分层,有钱人该买的房该买的车已经买了,普通零售品的售卖对象绝大多数是消费能力不足的外来工人,所以也不要抱有内需快速增长的幻想。
壹
紧急压缩财政支出费用,腾出财力
东莞市级、镇级、村级财政,加起来总共600亿左右,应该来说相对充裕,但今年年底和明年要办的事情很多,所以必须未雨绸缪。
远的不说,樟木头为合俊垫付工资2400万,把樟木头镇政府刮个一空,镇政府因垫付资金而破产这种情况,东莞不得不防。另外,企业帮扶的资金、村居委员会的帮扶资金,企业搬迁之后村委会原来代理政府行政的那笔费用,最终还得政府背起来,500多个村的公共开支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压缩财政支出费用,还能塑造一种同舟共济的形象。东莞财政费用的浪费确实比较惊人,要压减财政支出费用,必须与庞大的公务员利益集团博弈,企业、村委会都在忍一时之痛,公务员为什么不能忍一时之痛?
贰
紧急再减免各类税负
国家正在酝酿新的增值税方案,东莞也要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赶紧实现普惠性的税负,与其通过税收先把钱收上来再发,还不如直接减免,省得中间的税费还要经过一轮消耗。比如说零星税源,一个镇一年也就收个200万-300万,但养人就要40-50个,实际上收上来也就养人去了。
虽然说东莞已减免了3亿多税负,但分摊在企业身上的税费还是太多。东莞只有几里堤围,企业竟还要交堤围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根据企业员工数量100:1.5要求上缴的,企业每雇佣一名东莞户籍的残疾人就业可减少相应的缴费金额,企业其实非常乐意雇佣残疾人工作,问题是:东莞170多万户籍人口中的残疾人根本不够雇佣,政府收到的保证金与东莞实际享受保障金的残疾人早就不成比例了。
这些税费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是很沉重的负担,政府在过冬之际,不大刀阔斧减免,还要等到几时?
叁
用好本地商业银行、农信社、信托机构“第二财政”
建立重点企业、优势企业融资绿色通道,提供最直接、最快捷的融资信贷支持。
当前的金融局面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惜贷”,是很难避免的,因为房地产这一块的债务情况还不明朗,银行系统还要充分预防中国版的次贷危机,想其下大力气用大笔资金扶助中小企业,恐怕太不现实。
现在一切要求就是尽可能快,本地政府能够支配和控制的商业银行、农信社、信托机构,此时应该要成为扶助企业的主力金融机构,政府确定扶助企业名录并向社会公开,通过财政注资成为专项基金,由这些第二财政放贷收款。
我所指的重点企业和优势企业,并非只指大规模企业,而是指在技术、市场上有优势的企业,重点培养的种子企业,有发展潜力的企业。
中小企业对于经济整体运行相当重要,大企业提供了税收,小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如果这些小企业联合起来向大企业逼款,大企业一样扛不住。
所以政府的救助政策不能贪大,而要求好,一定要惠及有发展潜力的二线中小企业,不能保大不保小。
肆
快速解决中小企业的实际性问题,稳定中小企业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说过,“小的是美好的”,小企业的价值非常大,尤其是对于东莞这样的二线城市。
中小企业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行政服务效率不高、流动资金不足、装备资金不足、技术实力不足、人力稳定性不够等问题,政府除了在流动资金问题上应有所作为外,还应该着力于企业的装备、技术、人力问题。
行政效率的问题,确实是困扰东莞企业的一个不小的麻烦事。政府机构大大小小的前置审批,实在让人烦死。最近我们公司开了一家互联网企业,办理经营执照,前置审批四项,一项套一项,整个流程走下来,差不多要六个月,这六个月足以把一家新生的互联网企业拖得半死不活。
另外,政府可以考虑支持社会企业成立通用装备银行,通过租赁装备、以租代售等形式,支持企业快速进行装备升级,提高生产效率的支持。可以考虑一次性买断通用的专利技术,授权有需求的中小企业使用,提高其技术水平。
可以分配一定的入户名额和指标给予较好的中小企业,扩大管理团队、关键技术岗位技工落户,帮助企业稳定核心骨干团队。
伍
着眼产业集群系统性问题,从快入手,完善集群结构
对于现代产业来讲,分工细密更讲究配套完整,一个链条上的功能丧失,可能对整个企业集团都产生很大的不方便,因此有时候完善集群的配套,也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大朗的标检公司落户以后,帮助企业搞检测,不仅自己业务量每年有200%以上的增长,也帮助了周边企业完善了配套,这就是“结构性”的价值。
东莞的产业集群相对而言发展比较成熟,但并不是完全无懈可击。虎门有三四千家服装企业,然而很多企业购买布料,仍然跑到广州中大,这说明虎门的服装布料辅料环节就存在问题。如果在本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就有利于企业的生产。
再如东莞电子信息产业有五千多家企业,但没有一个国际性原辅料交易中心,企业在进行国际性交易和结算时相当不方便,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流动资金安全性,如果建成这样的交易中心就能大大缓解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