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 企业应谨慎对待
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近来世界多家知名企业纷纷采取了裁员的措施以缓解压力。面对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和对中国潜在的负面影响,国内喊“过冬论”从虚到实的演变,当很多人都在怀疑“过冬论”的时候,知名企业已经在悄悄展开了裁员,以便抗压寒冷的冬天。
次贷危机目前已影响到国内的纺织、钢铁、造船业,以及玩具业、鞋服业等多个行业。全球经济走熊,中国也很难独善其身,为了企业能够过冬,裁员、降薪避免不了。
据统计,制造业的裁员降薪情况与其他行业相比较严重。百事发布第的三季报告显示,公司利润下跌近一成,并且宣布在全球大规模裁员3300人。时代华纳旗下时代公司近日宣布了重组计划,并将裁员6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6%。
在诸多裁员实践中,如何确定合理的裁员标准并且开诚布公地与员工沟通对于最大限度的减小裁员的负面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要不要裁员
裁员,是指用人单位基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以非员工意愿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方式,裁掉不适应企业发展或相对富余的员工,终止雇佣关系的行为。裁员是一种“理性的人力资源退出行为”,是企业或组织为了保持企业的持续成长和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之一。
事实上,裁员是一种相对较为刚性的人才退出方式,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比如这次联想裁员,其所招致的评论及被裁员工的不满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形象和运行。
二、为什么裁员
裁员的动因一般可分为三种,即经济性裁员、结构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其中,经济性裁员是由于市场因素或者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经营状况出现严重困难,盈利能力下降,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为降低运营成本,企业被迫采取裁员行为来缓解经济压力。结构性裁员则是由于企业的业务方向、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而导致内部组织机构的重组、分立、撤消引起的集中裁员。而优化性裁员是企业为保持人力资源的质量,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解聘那些业绩不佳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的行为。
三种裁员中,又可根据企业的决策行为分为主动裁员行为和被动裁员行为。由这三种裁员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结构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属于主动裁员行为,经济性裁员属于被动裁员行为。在人们的观念中,裁员往往是在企业效益下降、面临危机时的被动应对方式。
裁员是一种相对刚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其时机的选择、程序和方法的制定、措施的配套、对象的选择、决策的依据等都是关系到裁员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1)理念先行。
在裁员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文化冲突”的问题。联想裁员集中反映了文化冲突问题。这种冲突是组织变革中的正常现象。裁员必然与原有的文化产生冲突。任何一个企业的战略转型和组织变革从本质上来讲是深层次的文化变革。很多企业不断进行组织变革、流程再造,为什么效果不佳,关键是没有触及组织变革中深层次的文化变革,没有触及员工的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改变。文化冲突是裁员过程中隐含的最大障碍,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导致裁员危机。
要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企业必须在裁员的过程中做到“理念先行”。要用文化来引导变革,同样也要用文化、用理念来引导裁员。只有把裁员的行为纳入到企业文化整合的范畴中,才能使裁员从计划到操作、从理论到实施成为可能,才能获得员工的理解与支持。
(2)柔性化与人性化
裁员本身是刚性的,而裁员的对象又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如果在裁员的操作过程中,过于刚性而缺乏柔性,最后必然导致裁员矛盾激化,使企业失去道义,员工失去信心,裁员成本也必然会大大增加。所以,裁员的操作一定要具有柔性,要在理性的基础上采取人性化的方式。
(3)上升期裁员
企业裁员并不是业绩不好时的被动行为,与传统的认识相反,企业的业绩上升期恰恰是裁员的最佳时机。在企业效益最佳的上升期时裁员,可以做到成本最低,代价最小,效果最好。因为在上升期,企业经济效益良好,管理制度完善,员工士气高涨,此时进行理性裁员,既可避免上升期中可能夹杂的冗员沉积、效率下降等并发症,又可最大限度降低裁员成本:一方面企业可以承受裁员所带来的短期阵痛,通过裁员将冗员及不创造价值的员工进行置换;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裁员的风险。
上升期裁员一般都是主动型裁员,它往往是基于企业战略、基于企业变革与创新、基于企业并购重组的。在并购重组中,会形成组织的重叠,人才的同质化会逐渐显现。而人与职位的平衡在现代企业中是一个动态平衡,裁员是维持这一平衡的重要机制,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