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改革开放 服装30年巨变凸显政策威力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大纺织领域可圈可点的成就很多。在所有的成就中,我认为最能反映政策威力的要算是服装了。

        服装这个产品,确实不同于一般的生活用品。它有两重性——既是具有保暖功效的日用工业产品,又是能够美化人体的文化艺术产品。不同的穿着者对服装有不同的喜好,这也在一定层面反映了穿着者的思想情操。因此,影响服装业发展的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也包括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有一个事例可以说明我的这个观点。我从小生活在上海。解放前,上海的知识阶层、普通职员一般都有西服,只是不一定经常穿着。解放后,人们生活崇尚俭朴,强调“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觉得西服“穿不出去”了。有人不甘心把好好的衣服拿来“压箱底”,于是想办法把西服改成中山装,但改后仍觉得穿“毛料子”不好意思,有人又用毛蓝布做件褂子罩在外面。除了西服以外,解放前在一定范围内流行的还有牛仔裤,解放后大家也不穿了。当时穿西服的被人看作“小开”,穿牛仔裤的被人说是“阿飞”。在此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穿奇装异服常常被列为反对的重点之一。由此可见,西服在当时不流行,并不仅仅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具备,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思想观念方面。要加快服装工业的发展,不能不从破除思想观念方面的禁锢入手,而要破除思想禁锢,就必须采取一些振聋发聩之举。

        提倡服饰解放

        1979年春天,著名的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应邀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服装表演。当时大家不敢直截了当地称之为“时装表演”,而称为“服装观摩会”。参加观摩会的仅限于外贸界与服装界的官员和技术人员,还必须通过审查,记名对号入座。尽管皮尔·卡丹已经充分考虑了中国当时的国情,但当音乐响起时,台上外国模特身着的多姿多彩的时装还是与台下的一片“革命色”形成了鲜明对比,给当时的传统观念造成了猛烈冲击。第二年的11月,当中国大陆第一支时装模特队亮相上海滩的时候,更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

        另一件对传统观念产生冲击的是198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推出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影片讲述上海某棉纺厂一名来自乡下的女工阿香托卖服装的个体户买来一条漂亮的红绸裙。劳模陶星儿很喜欢这件红裙子,悄悄往自己身上比试。阿香发现陶星儿穿起红裙十分漂亮,便把裙子借给她穿并且邀她同去逛公园。值班长对袒露肩臂的红裙十分看不惯,陶星儿便悄悄为这件红裙加上白领、白袖笼,结果又被女伴们七手八脚扯掉了。在同伴们的怂恿下,陶星儿终于与女工们一起来到公园中。她鼓起勇气,独自走在众目睽睽的人墙间,与五颜六色的各式裙衫大胆比美,感到心神格外舒展,同时也开始觉察到旧观念对自己的束缚。影片对劳模爱美又不敢美的复杂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当时大受影迷们的追捧。

        1983年年底,随着纺织工业生产的发展,国家取消了延续20多年的布票,为改善人民衣着提供了条件。特别是中央领导同志洞察民情,顺应潮流,开始重视服装。胡耀邦同志曾在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抓一下服装,让全国人民穿得整齐一点,干净一点,漂亮一点。”为消除大家的顾虑,他带头穿西服,由此形成了1984年的全国“西服热”。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郝建秀同志提倡穿西服、两用衫、裙子和旗袍,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人民的穿着情况有了很大改观。

      

[1] [2] 
  • 相关阅读
    1. 新品亮相丨让你无法错过的“缝制好帮手”
      阮积祥出席2020中国绿公司年会并演讲
      W20步进罗拉车的十八般武艺
      都在说工厂 阿里1688产业带跟犀牛智造什么区别?
      杰克“野狼团”徒步登山,练体魄,强意志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