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市场:中国缝机行业的机遇与挑战(1)
自2000年以来,我国出口到非洲市场的缝制机械产品总额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非洲缝制机械产品总额达4436万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6.87%。受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大缝机出口市场发展普遍减缓,而今年非洲市场出现了相对较快的发展。
随着非洲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该地区缝制机械产品的需求必将不断增长,缝机市场潜力巨大,但国内缝制机械企业在开拓非洲市场仍有许多问题和细节不容忽视。
在亚洲、美洲等国际缝制机械市场日益饱和的今天,一个连扣子都缺的非洲大陆在我国缝企看来几乎是遍地是“黄金”,处处蕴藏着无限商机。
早在20世纪末,国内第一批“淘金”缝机企业就来到了非洲市场,通过一次次的开拓与努力,将“中国制造”的概念逐步植入非洲。如今,中国缝机已成为很多非洲企业购买设备时的首选。然而,我们在首肯非洲市场存在大量商机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非洲产业链空白和购买力疲弱的现状,其市场风险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开发非洲市场的时候我们更应有的放矢地了解和谨慎地运作。
非洲服装业、缝机业现状:纺织服装生产潜力不可忽视
如今,非洲地区人口超过了8亿,每年贸易总额约为2500亿美元,经济发展不是很平衡。目前,非洲有19个国家的人均GDP与中国持平,6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金,但一些国家还比较贫困,正是这样不平衡的经济结构导致了非洲各个国纺织服装方面的基础、设备和政策各不相同。
目前,非洲的纺织服装生产主要集中于北非地区。大多数北非国家的纺织业比较发达,其中,以埃及、尼日利亚等国为主,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量较大。
纺织服装行业是埃及的支柱产业,一般年产值为80亿埃镑左右,占埃及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3%。埃及的纺织服装行业从业人员约有250万,约占埃及全国工业劳动力的33.2%。埃及纺织和服装的主要产品有各种棉纱线、棉混纺织物、棉毛巾,以及包括了T恤衫、棉质内衣等产品在内的各种服装、各种家用亚麻和刺绣的家用纺织品等,其中高档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国家市场,而本国消费的多为中档、低档商品。埃及的纺织服装产业规模较大,但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纺织机械、缝制机械等生产设备陈旧,技术工人奇缺。
尼日利亚的纺织服装工业是尼日利亚政府继石油经济后制定的非石油经济长远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规模在非洲地区仅次于埃及。但在过去的10年间,由于廉价的和低标准的面料进口,尼日利亚的纺织产业遭到了重挫,导致70%的纺织服装企业关闭,直接或间接导致约60万尼日利亚纺织工人失业。为了预防该国纺织服装行业经济大幅下滑,尼日利亚政府提供设立了500亿奈拉的纺织业振兴基金,为纺织企业提供补贴。目前,尼日利亚境内服装成衣生产类仍然以个体小作坊形式为主,大规模化的工业生产较为少见,生产设备较为陈旧、落后。
虽然非洲东部地区也产棉花,但纺织服装生产加工能力比较薄弱,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近年来通过中非合作等多种方式引入技术,对本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使产业规模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升。
在非洲南部,南非、津巴布韦等国由于地理、政治、经济等多种原因,纺织服装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近年来也有了一定的起色。
总体来看,非洲地区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大部分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也比较低廉,在这种背景下,该地区的纺织服装行业具有吸纳劳动力多、环境污染少,以及进入门槛低等特点,容易被列入政府鼓励性发展的行业。
此外,非洲地区的服装业出口受到国际性的“救援”,几乎没有贸易配额限制。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等国在环地中海自由贸易圈的框架下,纺织品出口欧盟市场均可享受免关税,并且没有数量限制。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决定了非洲地区纺织服装业拥有不可忽视的发展潜力。
缝机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
如上所述,非洲地区具备了促进纺织服装长期发展的国内和国际大经济环境,而该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必然将带动对上游行业缝制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目前,非洲地区大多数国家的纺织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设施陈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管理较为混乱,无法跟上国际纺织服装行业市场发展的潮流,当地缝制设备产品则主要依赖于从国际市场进口。
对此,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经济研究室首席专家史永翔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曾介绍到,非洲有53个国家,年贸易额为2500亿美元,而当地工业普遍比较落后,大部分商品依靠进口,商品奇缺无法避免。非洲市场的商机来自于中国与非洲经济的高度互补,即在资源、工业、贸易、市场上的高度互补,来源于多年贸易合作关系下非洲企业对于中国商品的认可度较高。中国企业应该看到非洲服装业的发展潜力和自身制造业的优势,逐步加快进军非洲市场的步伐。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由于受限于非洲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目前非洲的企业整体购买力还不是很强,消费能力过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高端缝制设备产品的市场销售。非洲的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非洲南部和北部地区的消费能力相对较强,而东部和西部的购买力相对较弱,因此,建议国内缝企在拓展非洲市场不要“全面开花”;另一方面,一些非洲国家的工人对于工作的理念与我们的传统观念和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非洲的工人常常是工作一天再休息一天,或是工作一个星期休息一个星期,只要口袋里面有钱,就会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全部花掉,然后再重新工作),严重影响工厂的生产,尤其是服装企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率。
由此可见,虽然非洲市场存在巨大商机,市场初显巨大潜力空间,“中国制造”产品在当地市场品牌竞争力优势比较明显,但国内缝企在开发市场的时仍需综合考虑到,非洲市场存在一定的不成熟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要兼顾机遇与挑战,结合自身发展实力谨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