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企积极应对“出口寒冬”
圣诞节即将来临,往年这是中国玩具企业最忙的时候,海外订单源源不断。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世界经济增长减缓趋势明显,包括玩具、纺织品、鞋类等在内的中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订单减少、贸易额下降的现象。面对压力,中国出口企业正采取各种策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寒冬效应。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幅回落。其中,服装出口增速同比回落20个百分点,塑料制品出口增速回落6个百分点。此外,鞋类等产品出口也维持低位运行。
东莞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以加工贸易闻名的城市。今年10月,这里的出口出现了三年来首次增速回落的情况。东莞贝辉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贝友平先生说,企业的利润明显下降:“举个例子来说,在以往,每双鞋最低也会有1.3到1.5美元的利润,现在没有了,只有1美元或60到70美分的利润。”
不过,与整体市场低迷萎缩的状况相对应,部分中国企业的订单量和贸易额依然保持增长,中国最大的女鞋代工企业――华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华荣先生告诉记者,与去年同期相比,华坚集团的利润增加了5%,获得这一成果的主要原因是改进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提升运营效率。张华荣说:“2006年以前,企业效益比较好,现在外部环境不好,通过精细化生产,控制成本,控制能源,是很有收获的,金融危机也是我们提升企业效率的一个机会。”
与制鞋行业一样,中国的玩具制造企业也面临着出口市场萎缩的巨大压力,在占据中国全国玩具出口分额70%以上的广东省,今年前三季度,玩具出口额44.7亿美元,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6.2%,与此同时,有实际出口记录的玩具企业由去年同期的近5000家减少到现在的1500多家。玩具行业巨头――香港合俊集团设在中国的数家工厂宣告倒闭,导致数千工人失业。
而与此同时,一些玩具厂商开始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打造自有品牌。这些企业的产品出口额依旧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例如广东一家企业生产的玩具机器人,可以由操纵者自行设定程序控制动作姿态,这使得产品的价格几百元人民币提高到5000多元,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对此,中国东莞玩具协会秘书长陈祥佑先生评价说:“20多年来,整个玩具产业凭借劳动力便宜发展到今天,现在需要提升整个产业的高科技含量。”
针对当前中国出口企业面对的情况,专家表示,企业应加强自己的研发能力,创造自己的品牌,开拓欧美以外新的市场空间。同时,金融危机也为相关产业的整合带来了机遇,企业间通过兼并、重组,实现竞争力的提升和资源优化配置,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在政府支持方面,中国财政部今年以来已经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另外,中国政府已决定,自12月1日起取消或降低钢铁、化工产品、粮食、化肥等产品的出口关税。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相信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能够渡过金融危机带来的寒冬:“中国企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磨炼,适应市场的能力已经很高了,跟着市场调整产品结构,转变经营方式,多元地开拓市场的能力很高了,同时他们现在也看到了国内是个巨大的市场,同样的外销产品,他们也会转一部分到国内,相信他们会在这一场危机中顺利地渡过这个寒冬,迎来更好的发展。”
中国政府还将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包括进出口管理、通关便利化、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以应对外贸环境趋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