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讲述:一台缝纫机的故事
说起来,我第一次到天津来,竟然是为了一台缝纫机。
那是二十七年前的一九七九年冬天,我当时正在北京燕化参加三十万吨乙烯建设。二十多岁的我,这时也和别人一样,有了对象,而且决定转过年来就结婚。当时是粉碎“四人帮”不久,国家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物质生活条件还非常匮乏。尽管如此,每个要结婚的年轻人也都想添几件像样的东西。像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些现在看来极普通,甚至搭不上眼的东西,而在当时,却全都凭票供应,而且得排队!为嘛排队呢?因为单位里要结婚的年轻人多,大家都想要,可上面来的票又很少,所以,就得按工龄和结婚登记时间的早晚排队了。男女双方都是一个厂的可以优先。我的对象是外地人,想来不知哪年哪月才能排上。
有一天,厂工会主席找到我,说有一张缝纫机票你要不要?我瞪着眼睛看着他没吭声,以为他在开玩笑:因为按条件眼下根本轮不到我。他看着我发愣的样子说,是真事儿。可有一样,这票不是北京而是天津的,你去不去?我一想,北京到天津不就二三百里路吗?又不是不通车,有嘛?于是就一口答应去天津买这缝纫机。至于买完怎么把东西弄回来,当时连想都没想。
我当天下了班,就坐车直奔天津,到那已是晚上九点多钟了,只好找个地方先住下。第二天,就去找票上指定的这家百货商场。我记得好像是河东区一家门面不太大的商店。还算顺利,到那就提货。缝纫机算是买到手了,可怎么弄回北京呢?我一时犯了愁。一台缝纫机连箱体、架子、机头好几个箱子,怎么拿?那时候,不像现在随手打个“的”就行,根本没车。我望着这一堆东西顿时不知怎么办才好?
正在我走投无路时,真应了“天无绝人之路”那句话。商店门外不知什么时候停了一辆五十铃大卡车。车门上的“北京石化建筑安装公司”几个字顿时让我看到了救星,我赶紧找司机。等了不大一会儿,司机回来了。我出示了工作证,并说明了我想搭车的想法,这位师傅想了一下说,搭车倒行,可只能坐上面,里面没地方了。我一听,这么冷的天,坐汽车回北京,还不把人冷死啊!但不走,这一堆东西怎么办?我一咬牙特悲壮地说,行!司机看我态度坚决,又给我扔上来一个羊皮大衣筒,我忙说谢谢,这好歹也可以挡挡风啊。下午,我们就出发了。车一开,那刺骨寒风就像一面冰墙压过来。我用羊皮筒把自己紧紧地裹起来,坐在车厢里,耳边寒风呼呼作响,整个人就像是掉在了冰窟里。我把自己的衣服领子拽开个小缝,然后用自己呵气的热量来温暖自己的前胸。那滋味就别提了。
天很黑了,我们才到北京。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这张缝纫机票会送给我。可不管怎么说,好歹结婚时有件壮门面的东西了。这台缝纫机,家里一直用了二十来年。那时,逢年过节给孩子做身新衣服,平常日子里的缝缝补补全靠它了。现在,连新衣服都穿不完,自然,也就不再用它了。看看现在年轻人结婚新房里的摆设,再一想起自己当时那个情景,真是感慨万千。改革开放,确实让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