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装周的没落与设计师的悲
2008中国国际时装周闭幕后半小时,男装设计师王玉涛接通了我的电话。半个小时前,他进入了2008年度最佳男装设计师的提名,踌躇满志地缓步走上舞台,又在五分钟之后得知自己再次与年度最佳男装设计师的奖项擦肩而过。在新晋最佳男装设计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曾凤飞对空挥拳以示庆贺的时候,他让自己保持嘴角上扬,他让自己环臂道贺。可是看台下很多人,看得出他眼神中的那丝自嘲与无奈。
奖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有输有赢,其实无可厚非。只是看过今年的秀的人,多少会对这个结果感到意外——
他进步很快——从去年意外落马到今年卷土重来,时装圈里几乎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他很自信——他的秀和其他的都不一样。他敢让模特会从T台上走下来,从评委席前走过。这样所有的细节都会被最大限度的注意到,若有破绽,毫厘必现。
他很用心——除了在设计上做到淋漓尽致以外,在秀开始前,他还专门将所有的作品熨烫平整,并给模特喷上符合作品气质的香水。这些看起来似乎稀松平常,但在时装周繁杂的秀场上能做到的人却很少。
他很有人气——在他的秀场,几乎所有中国顶级时尚杂志的主编系数捧场,BAZAAR甚至为他的秀做了专场背景板;他的T台上有在国内秀场上已经难得一见的国际超模李静、吕燕,要知道今日的吕燕商演的费用已经不下十万,而走王玉涛的秀则完全是因为“他是我的朋友(吕燕原话)”。
他给人期待、并让人惊喜——在时装周临近收官的几天,几乎所有人都在议论那场秀的精彩。很多评委都觉得,这次的“金顶”得主很可能是王玉涛,至少最佳男装设计师非他莫属……
可是他还是输了……
当然,所谓的“输”只是在奖项层面。
“我觉得我已经收获了很多,我看到人们的目光,他们的赞许、关注和鼓励。对于我来说,这些胜过一个名号或者奖杯。“他的声音从话筒中传过来,透着惯有的自我乐观,背景是嘈杂的饭店——颁奖结束后一群圈子里替他遗憾的朋友拉他去宵夜,他们在用这种方式试图温暖他。
但是,是什么让他寒冷,冷到需要朋友的温暖?
其实已经有12年历史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很长时间里曾经给过中国的设计师们些许温暖。
1997年,当时的“中国时装周”严格意义上只是一场订货会——它只有4场秀,而且粗糙程度让现在的很多设计师回忆起来都会尴尬:“12年前曾有个到场的法国人善意地提醒我,你们知道发布会是要配音乐的吗?”著名服装设计师房莹回忆时笑着说。
在2001年,中国时装周做出了一次重要的改变:它更名为中国国际时装周,场地移至中国大饭店,服装秀有专业的舞台,灯光、舞美都被严格要求。时装周还对所有参加人员都做出了着装要求,在请柬上注明“请盛装出席”。NE•TIGER董事长张志峰在评价这次改变时说:“以前的时装秀是给领导、同行看,从这时开始则是给媒体、客户看。”在这个时间段,中国国际时装周已经初具国际水准,至少在形式上。
业内人士也认为,2001年颇具国际准则的制定为中国国际时装周此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中国国际时装周越来越国际化。如今,俄、法、意等国家的服装品牌都希望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平台上已经成长起了一批优秀的本土设计师。
但是,在这次形式上的飞跃后,在01-08年漫长的7年中,中国国际时装周似乎倦了,除了在场地上增设了“文化范”场地798以外,秀的质量、关注度都在下降,而最可怕的是在内涵上的迷失——
时装周是商人的舞台还是设计师的舞台?量产服装和艺术服装的评选规则一刀切是否合适?
对于设计的考评是否应该考虑穿着者的感受?时装周是不是只是诡异的衣服和思路的秀,而不用考虑穿着者的感受?
在时装周上,设计师协会应当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伦敦时装周的“新生代”奖项和“时装前锋”奖项,更多的是用于资助那些已经在时装周上立足但尚处于事业发展初期阶段的英国本土设计师。)
中国时装届是否已经过早地开始论资排辈?理事和会员一同参评是否公正?这样的情况会对中国的年轻设计师产生怎样的影响?
商业赞助和奖项颁发之间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透明、公正?
……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圈里人说:“中国时装届迷失的不仅是设计方向,同时特有的体制也让我们迷失了和世界接轨的方向。中国的服装主管部门热衷于自娱自乐、自我迷失。而更多的新人在这个迷失的大环境中也随波逐流,迷失了自己。所以我现在对所谓的中国国际时装周都不看了,因为连巴西、丹麦的时装周看点都比中国的多。”
但,即使迷失,我们总是要在想清楚后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