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 温州鞋革业等产业活得很顽强
寒流当前,作为外向型经济的代表,温州状况引人关注。作为草根经济的代表,温州企业活得很顽强。
一度盛传,今年以来温州30万家中小企业近20%停工、半停工和倒闭。一些媒体则断章取义说成是“20%倒闭、大面积倒闭”,以引起全国注目。而据温州市政府一个较为权威的统计数字,今年以来中小企业温州企业关闭、停产约占8%。大部分企业处于健康运行状态。
中小企业遭遇经济“寒流”
“市场经济发祥地”温州目前共有30多万家中小企业,生产了全国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温州的低压电器、五金制品、汽车摩托车配件、陶瓷制品在国内也都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温州制造的崛起就是中国制造发展的一个缩影,而这些曾经红红火火的制造企业,现在“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温州外向型依赖程度达50%,70%温州中小企业都直接或者间接出口。9月份之后,金融危机加剧引起了全球经济的动荡,对温州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广交会上,温州订单减少了,出口订单下降给企业带来压力,如当地眼镜行业的太阳镜几乎很难生存。原来契约观念强的欧美各国商人开始结算拖延,不履约和不完全履约增加了,爽约达5%至10%,很多企业产生信任危机。现在一些企业,一怕没有订单,二怕有了订单“老外要赖账”。
记者专门调查了温州鞋革、打火机、服装三大传统产业,得到的相关信息是:
温州市鞋革协会一位负责人说,关掉的鞋革企业有1000来家,但大多是产值500万以下的小规模,3000来家规模以上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稳定;
温州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说,金融危机导致外销订单少了40%。整个服装行业2000多家企业,40万就业人员。现在行业好的企业只有10%多,50%难的,30%差的。他的意见是政府应该“扶持好的、帮助难的、淘汰差的”,“2000家企业做500亿,如果50家企业,也可以做500亿,这才是现代化的。”但按照这样算起来,光这个行业可能有近10万人要失业——还不包括上下游相关联产业的就业人员。
温州市打火机协会会长周大虎说,受原材料涨价影响,温州打火机是受冲击比较早的行业。原来1000多家,现在总共现在只有一两百家了,多数属于正常淘汰。现在感觉消费者口袋里钱越来越少。企业现在在做前一阶段的订单,10月份已经开始感觉到订单少了。11月份、12月份,估计行业问题会更加严重。由于金融风波,欧元开始疲软,最近有一些欧洲的营销商,要温州打火机企业跟他们“共渡难关”,共同承担目前的金融风暴,怎么样把目前的生意做下去,不要马上“死掉”,“我们认为当前形势下只要做到不亏钱,还是可以商量的。”
经济对就业问题的影响也已有明显反映。记者在温州最大的劳动力市场——温州市职业介绍指导服务中心了解到,往年到10月份、11月份这个时候,劳动力中心市场基本上处于“半停工状态”,现在每天还有2000来人来找工作。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瓯翔给记者做了一张最新统计表,从9月1日到10月31日两个月内,这个“中心”登记招工企业数从上年同期的7159家下降到今年的5769家,而求职登记数则从20053上升到29774人。
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我认为中小企业的冬天刚刚来临,还没有到深冬,企业还要有较强的忧患意识,要做好过冬的准备,经济运行是有惯性的,中小企业的紧日子可能还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中小企业的生产状况,在目前形势下,采取了“政企联动,克艰攻难”的具体行动,把大量机关干部派到企业中去,做调查研究,并且筛选出200多中小企业成长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然后由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能,权力范围,制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来帮助企业渡过目前的困难;目前,政府的帮扶行动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
实事求是看待中小企业的“倒闭”问题
温州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从国内来讲,宏观调控以来:
一是银根收紧:中小企业从正规银行取得贷款很困难,只得转向民间借贷,增加了融资成本,有的企业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二是原材料上涨:制造业成本不断攀高;三是《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务成本增加约30%;四是人民币升值、汇率调整、利润空间大幅缩水;五是“节能减排”等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增加企业的成本。
从区域经济条件来讲:温州要素资源紧缺,土地、能源(水、电)紧缺,土地价格(工业用地)已达每亩200万以上,所以制造业成本居高不下;温州长期实行“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战略,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靠“量”的扩张而非“质”的提升来竞争;温州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轻工产品的平均利润只有5%左右,外部环境一变化,利润空间即被侵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