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鞋业“危”中寻“机”
继国务院发布10项措施扩大内需后,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其中,“用好"两个机遇"——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机遇”被放在显著位置。
用好“两个机遇”,对既是重灾区,又是作为我省外向型经济最发达、最先感知金融风暴“寒意”的成德绵地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紧紧围绕“两个加快”,强化“三个全面推动”,成德绵打响一场大战役——成都鞋业的“危机进行时”
“这两周可以说是今年最累的两周。”20日晚10点,中国女鞋之都产业运营中心主任彭军几乎是瘫倒在成都双楠一家咖啡厅里。连续两周的调研、会议、撰写报告让他疲惫不堪,但更大的劳累来自他内心深处:面对全球制鞋业洗牌,成都鞋业如何挺过全球金融危机,并抓住危机带来的机会,改写制鞋业格局。
危机 成都鞋企面临生存考验
“制鞋业可以说最早感受到这场风暴。”彭军说,尽管今年10月举办的中国女鞋之都国际采购节大获成功,却没法完全走出世界经济形势恶化的阴影。
据了解,广东鞋业出口量占全国的70%,今年上半年广东出口鞋类产品16.3亿双,比去年同期下降15.8%,有鞋类产品出口实绩的企业由去年同期的5811家降至现在的3924家;福建晋江90%的鞋企融资出现困难,80%依赖出口的企业进退维谷。
“成都鞋企也面临严峻生存考验。”彭军说,由于国际市场变化导致成都鞋业订单减少,全市412家规模以下鞋企出口订单锐减50%,80%规模以下鞋企开工不足;由于崇州、金堂建设成本较高,约有200多家中小鞋企向其他区域转移,11家正在搬迁的鞋企停工停建,176家签订投资协议的鞋企未动工建设……
面对金融风暴,占省内鞋业出口额95%的成都鞋业何去何从?
行动 区市联动共同“救市”
成都制鞋业的危机不仅让彭军和鞋企老板们寝食难安,也让武侯区政府和成都市相关部门火速行动起来,更引起了成都市决策层的高度关注。
11月3日,由成都市经委提交的《中小型鞋企反映融资困难难以生存等问题》呈放在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案头。此前,成都市委副书记唐川平已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帮助产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请围绕有融资愿望企业的融资和产业由"都"向"园"转移的困难这两个重点抓紧工作,力争尽快见效。”在李春城作出批示后一周,武侯区相关领导带队再次到中国女鞋之都调研,听取企业的声音。
18日,成都市经委发出紧急通知,全面调查成都市工业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成都市经委副主任左正洪介绍,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是对鞋业和高端食品影响最大。
11月20日下午,由彭军等撰写的《成都市“一都两园”鞋业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交由武侯区区委书记刘守成修改,随后呈交李春城。
成都鞋业有史以来最大一揽子“救市”措施将有望出台。
机遇 成都有望改变鞋业格局
“危机是拆分成"危"和"机"。”在彭军看来,危机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会:尽管广东和温州鞋企频频倒闭、转型,但市场刚性需求依然存在;同时,意大利等高端鞋企也面临严峻生存危机,为降低市场成本,拥有西部最完善的鞋业配套、最充沛劳动力资源的成都将成为他们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如果成都鞋业能紧紧抓住机遇,将出现一次产业结构的大变革。
彭军说,在《成都市“一都两园”鞋业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中,拉动投资、拉动内需成了关键字:建议出台政策促进企业从“都”向“园”转移,为转移企业投资建厂进行贴息贷款,减免转移企业报建费用;鼓励企业在转移中进行技术改造;由武侯、崇州、金堂三地政府对上规模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调查评估,并负责向金融机构推荐企业,协调担保公司降低门槛;由市上安排专项资金,启动“成都造”女鞋进全国商场……
“我们即将启动成都女鞋直销的工业之旅活动。”彭军在描绘成都鞋业“黎明前的黑暗”的时候,武侯区刚出炉的《直面金融风暴,我们在行动——中国女鞋之都2009年产业推进策略案》已散发着淡淡的油墨清香。
逆“寒流”而上 大邑蘑菇热销海外
17日,大邑县四川兰田工业食品有限公司门前运货车川流不息。
“现在我公司每天蘑菇出货七八个集装箱,卖到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总经理黄叔勇很得意:今年公司蘑菇出口业务额已达3000万美元,预计全年可到4000万美元,比去年增加1倍多。
在我国食用菌受世界金融风暴影响遭遇出口滞销的背景下,大邑蘑菇以龙头企业为渠道,仍然热销海外。该县农发局负责人指点迷津:“主要在技术、品牌和销售等方面下功夫。”
标准化技术提高蘑菇“含金量”
在有名的“食用菌之乡”大邑县韩场镇,胡军、胡伟兄弟俩合伙投资了10座标准化菇房。
虽然与露天大棚相比,标准化菇房种植成本每公斤要高1块钱,但兄弟俩还是觉得很划算,“用标准化技术生产的蘑菇品质好,今年10月份刚出菇时,每公斤卖过10多元。”
为提高蘑菇品质,大邑县从2007年起引导农民建设标准化菇房,涉及总投资高达2.94亿元,“用标准化技术培育的蘑菇可以直接进入欧美市场。”该县农发局负责人介绍。
以前,标准化菇房只能种一季、闲一季,为解决这一难题,该县还从福建聘请专业人员,配合川农大、兰田专家大院和县农发局技术员,对菌农开展技术培训。仅韩场镇今年双孢蘑菇育种、种植等方面培训就进行了3期。
优异的品质为蘑菇赢得了身价和市场,胡军兄弟俩这一个多月就卖了6万多元。
扣准国际市场“脉搏”做营销
大邑共有28家蘑菇加工企业。其中,仅兰田一家,年加工能力就达到六七万吨。面对金融危机的到来,兰田没有缩减收购量,“蘑菇是欧美等国消费者的传统食品,每年的消费量比较稳定。”黄叔勇采取的措施是积极应对市场调整产品加工类型。
9月、10月,公司高层到美国、法国参加相关展会,与客户见面,考察行情。深谙“生意经”的黄叔勇发现,针对餐馆的蘑菇销量减少,针对超市的销量增加,而超市价又远高于餐馆价。基于这一判断,兰田公司积极调整了加工策略,主要生产加工针对超市的产品,“公司今年的订单反而增加!”
把优质农产品名片用得更好
“大邑双孢蘑菇”已成为大邑县的一张优质农产品名片。而大邑县所想的,则是如何把这张名片用得更好。
2008年,该县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达3.3万亩、蘑菇面积2.8万亩,其中标准化菇房有3075座。除了双孢蘑菇,还发展了鸡腿菇、金针菇、香菇等常见品种,引进和开发杏孢菇、白灵菇、金福菇、长根菇、鲍鱼菇5个新品种。
“今年我县已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大邑双孢蘑菇"集体商标,全县共有蘑菇品牌10余个,其中无公害品牌2个。”大邑县农发局负责人表示,品牌战略将是该县在规模化之后朝农业产业现代化迈出的第二步。未来几年,大邑将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双孢蘑菇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把菌类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进一步做大做强。
除了正面推动,大邑还在后续保障上动起脑筋,引导全县菌农全部参加保险,以完善的抗风险体系解除菌农的后顾之忧。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