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服装 记忆的见证

      前些日子,和母亲一起收拾老家的东西,在衣柜里翻出了泛黄的“的确良”、裤脚宽宽的喇叭裤、磨破了的牛仔裤……一件一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衣服展现在我的眼前。母亲一直都珍藏着这些衣服,她说,衣服是一种记忆,我同意,衣服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细细清点,那些已被遗弃,或仍在压箱底的服装,唤起的不仅是30年来不断追求时尚追求美的记忆,而且还是一个记录着我们生活变化、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非文本形式。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给老三……”这些曾经流行的穿衣顺口溜,现在觉得可笑,却是当时事实的写照。

      自从1983年我国取消了布票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习惯被改变了。布票的历史对于“80后”的青年人来说更像一个遥远的故事。

      其实,说起当时的服饰,“的确良”是不可不说的。

      “的确良”,生活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人对它最熟悉不过了,它是一种化纤织物,通常用来做短袖衬衫。挺直、滑爽,尤其是印染出的鲜亮效果,对熟悉了粗布粗衣或者是洋布洋衫的中国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如果算不上时髦,起码也是“洋气”的象征。当时能穿上了“的确良”,就好像代表了一种时尚。

      其实,在那时,健美裤也流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般以黑色为主,带着很大的弹性。当时有句顺口溜: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后来健美裤的材料变得多种多样,不过基本的特点都没有变:贴身、高弹力、透气。我还记得姐姐就是穿健美裤长大的。

      牛仔裤可能是在中国服装主流舞台上站立最久的一种服装,虽然今天它仍是一种相当大众的服装,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它被当作过于前卫、过于颓废的服装风格而被主流社会拒绝。

      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了适应人们穿衣时尚化的“胃口”,纺织行业更是不断创新纺织技术,多出、快出新产品。随着纺织行业的新产品的不断更新,服装的时尚化频率不断加快。服装色彩和款式的新潮、流行、靓丽、时尚,取代了过去单调的灰色、蓝色、军装绿色和“一统天下”的国防服、中山装。“补丁”也不再是旧衣的特征,反倒成了年轻人追逐时尚、个性、靓丽服装的“代言”。

      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变化最快的年代,一种潮流还没有形成几乎就面临着过时的尴尬,这一时期,中国人的日常着装意识在这个年代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他们从长期以来注重价格和款式变化为更注重品牌。着装的品牌档次成为人们身份和品位的主要标志。尤其是中国女性,当她们开始以更独立的身份出现在重要的社交及商务场合,“没有件名牌的行头没法见人”成为女白领的普遍共识。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和人们思想的解放,流行服饰无不张扬着个性,色彩亮丽的服装无不处处透露着时尚的气息。2000年,充满中国元素的唐装、旗袍卷土而来,接着哈韩、波西米亚等外国风也先后刮起。而富有个性的运动时装品牌,如李宁、阿迪达斯等也成了人们衣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句话叫“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服装作为时尚的风向标早已超越了民族的范畴,只有当传统和现代真正结合的时候,当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时候,时尚才能展现出最为夺目的光芒。

      改革开放30年,一些渐渐消失的服饰词语,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今天,当我们回忆它们,除了苦涩、辛酸、亲切,还有不尽的感慨: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于是最后,我和母亲又一次把那些破旧衣服整整齐齐地挂了起来,因为在那里,挂着一串串回忆,它们刻录着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追求时尚、追求美的历程。我对母亲说,要一辈子珍藏它们。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