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推波助澜 产业结构弊病是内伤
在金融海啸之下,珠三角地区到底倒闭了多少家企业?日前,广东省经贸委公开发布最新调研结果:2008年1月——10月,全省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
种种情形表明,珠三角企业的倒闭及转型都有着经得起分析的市场原因,发端于欧美的金融海啸只是推波助澜于后。当前的金融危机,不仅成了少数企业倒闭的“护身符”,而且,还被蓄谋已久的企业强行“绑架”,成了他们掩人耳目的“遮羞布”。
◇“倒”是阳谋?
“老板都指望政府善后”
阳光下,韦旭鞋厂宽达15米的铁门深锁。
突然,一辆黑色本田停在厂门口,车上下来的人,扬着手中的合同高喊:“我是供应商,来要800万货款的”,见怪不怪的保安一言不发,只朝贴在门外墙上由“韦旭鞋厂债权人委员会”出示的一份公告指了指。
这是11月15日中午在东莞长安镇上演的一幕。
手机“关机”,往往是这类故事的先兆。10月31日,董事长庄佳颖的手机突然一夜不通。第二天——11月1日,是韦旭鞋厂发放工资的日子。中午2点,获知消息的数百工人聚集到办公楼,在人事部经理的带领下,工人开始哄抢,直到3小时后才平息下来。
当日下午,长安镇政府宣布该镇最大台资鞋厂倒闭猝死,并发出“最后通牒”,“如三天之内负责人不回厂善后,当地政府则接管工厂”。而事实上,面对群情激愤的3000多名工人,当地政府在当天下午就拟定了“先由政府垫付工资,咸西村负责厂区安全”的决议。
据长安镇一名参与应急处理的张姓副科长告诉《长江商报》,当晚镇政府增派了20多名会计连夜清算,第二天早晨增开了10多个窗口,一次性发放了800多万元的工资。
张科长承认:“韦旭的倒闭,对当地是个沉重的打击!”。
“货款收不回,导致资金链断裂,这应该是韦旭倒闭的重要原因”,熟悉鞋厂运作的东莞震浩鞋业副总马学锋断言。
据介绍,和东莞地区所有企业一样,韦旭鞋厂的海外订单主要依靠贸易公司获得,从工厂进原材料到生产出成品鞋,均由工厂自己垫付资金,等出货后或对方收到成品后才拿到钱。因所有货品必须走海运,时间一般在25天到45天,工厂拿到钱的时间明显滞后。
“今年欧美爆发金融危机以后,韦旭鞋厂和所有工厂一样,就觉得这个风险太大了”,马学锋分析认为,“对市场没有信心,害怕被套进去,更害怕栽进去”。
事实上,经营了20年的韦旭鞋厂,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受困金融危机影响而倒闭。
长安镇一名不愿具名的镇委委员向记者披露:随着连续几笔货款不能收回,生产资金和下游皮料等供应商的催款又一天紧似一天,重重压力之下,韦旭负责人只得选择逃避之后的倒闭来解决。
“这种关掉手机逃避的方式,现在非常普遍,老板都指望当地政府帮助其善后”。
合俊破产有迹可循
来自江西吉安的胡明贵,正百无聊赖地坐在门口晒太阳。
他的快餐店正对着合俊玩具厂的大门,曾经每天可卖到800至1000元,现在每天最多只卖两个盒饭10元钱。
10月14日,地处东莞市樟木头镇的中国最大玩具企业——合俊玩具厂倒闭。东莞市樟木头镇副镇长徐鸿飞公开表示,合俊崩盘的真正原因是由于投资矿业失误而导致资金链断裂,金融危机只不过是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位合俊中层向《长江商报》透露,早在今年初,合俊玩具厂之一的俊领玩具厂董事会副主席赖潮泰就曾在私下场合表示:“玩具厂的生意做得再好也没有用,赚的钱不够股票亏,合俊如果这次转型失败了就只有死路一条”。此刻,合俊管理层应已有走麦城之心。
除开投资转型失败之外,合俊倒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无序。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