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机行业30年六大产区发展简述
- 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浙江、上海、京津、广东、陕西、江苏六大缝机产区走过改革开放的30年,在推动和见证行业的发展中此消彼长,它们有的或一马当先或积弱嬗变或后来居上,它们和中国缝机工业的改革变迁发展史一起组成了一幅行业奋进前行的美丽画卷。
改革开放引来六大产区的竞相“绽放”
改革开放初期,经过建国以来的规划和发展,中国已经建立起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缝制机械制造业。到1982年,我国缝纫机年产量为1286万台,家用机产量达历史最高点。当时,全国有缝纫机整机生产厂122个,230多个零件配套厂,分布在全国25个省市,形成了上海、广州、陕西、天津四大缝纫机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缝纫机管理机构及企业性质都发生了变化,六大产区鼎足而立的格局逐渐形成,写下了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的新篇章。下面记者以点带面对目前六大产区作一个粗略介绍。
上海:厚积薄发,技术开花
80年代初,虽然家用机市场开始萎缩,但上海的一些品牌家用机企业销售基本还比较稳定。同时,上海的工业机生产也进一步扩大。一方面上海的生产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其他地区的技术薄弱;上海的一些企业于是利用品牌、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帮助外地企业采用定牌或联营方式进行生产,扩大产品供应量,增加市场份额。80年代,上海协昌缝纫机厂先后与河南开封缝纫机总厂、安徽芜湖缝纫机厂、浙江省黄岩工业缝纫机厂签订协议,定牌生产“蝴蝶”缝纫机;上海缝纫机三厂在江苏投资建了吴江分公司,与广西柳州市缝纫机总厂签订生产“蜜蜂”缝纫机的定牌协议;上海工业缝纫机厂与浙江(奉化)工业缝纫机厂、江苏新沂工业缝纫机厂、山东乳山工业缝纫机厂签订定牌协议,推广“上工”产品……定牌联营生产一方面扩大了上海产品在全国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也让上海的缝纫机技术走向了全国各地,包括后来成为重要生产基地的江苏和浙江。80年代末,上海缝制机械产量占全国的50%。
90年代,上海地区的缝纫机企业变化比较大。一些企业经过国家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新的产品竞争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少后劲被市场淘汰;一些企业采用新的体制,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了良好的业绩。上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飞人协昌缝制机械有限公司、上海惠工缝纫机三厂等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90年代中期的调整,上海地区缝制机械的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由于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很多国外企业从90年代开始就纷纷入驻上海,包括而日本的重机、兄弟、广濑、韩国日星、美国的格柏、法国的力克、台湾的启翔,都把上海作为进入中国大陆的第一站。过去的十年,外资企业在上海的缝制机械行业内特别活跃。协会的统计显示,2004年,上海缝制机械产业中,外资企业创造的产值占上海产值总额的45%。另一方面,上海作为缝制机械行业的发源地,仍然是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很多企业把研发技术中心放到了上海,上海缝制机械行业的发展在全国仍旧起着风向标的作用。虽然2000年以后,上海地区整体的产量下降到了全行业的10%左右,但是上海的企业仍旧以技术实力雄厚、制造高附加值的新科技产品而著称,无愧于“缝纫机行业的摇篮”这个称号。特别是像上工,作为行业里第一家上市公司,大手笔收购了德国的杜可普公司,令全行业为之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