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台州制造”影响力--台州市74个工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背后
据市经委调查显示,目前台州工业产品中,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已达74个。而在2004年,这个数字是48个。
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高低不仅反映了产品市场占有份额的大小,更是产品技术含量、质量、品牌和竞争力的综合反映。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三个台州”建设的战略谋局下,广大企业家创业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使台州制造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经过短短的3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台州工业品增加了28个,进一步彰显了“台州制造”的实力和潜力。
“无形之手”的推动力
先进制造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的优势所在。目前,全市已形成了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塑料模具、家用电器、服装机械、水泵阀门、工艺美术、食品饮料、鞋帽服装、电力能源等10大支柱产业。制造业成为支撑台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我市制造业的发展,政府这只“无形之手”的推动力尤为明显。“工业是立市之基,在诸多战略中,必须以大工业当头,这是发展的第一位任务。只有大工业才能带动整个经济的繁荣。”市委二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了发展大工业的主要目标、主体力量、重点路径、空间平台和支撑体系。从2005年开始,我市已连续3年开展“工业服务年”和“项目推进年”活动,并坚持在每年春节后的第二个工作日进行动员部署,建立健全了领导联系、治庸提效、银企合作、百日会战、 新型工业化强镇(街道)竞赛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强势推进“工业立市”战略。
随着“三个台州”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市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既要开发、更要节约,既要速度、更要效益,既要总量、更要结构”,“三个台州”战略特别是“内生台州”战略的提出,促使全市制造业开始走上“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的发展模式创新。
“内生台州,就是通过创业创新解决台州低端加工业和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实现腾笼换鸟,推动本地产业转型,通过虚拟经营,使台州站在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发展。”浙江大学教授史晋川形象地概括道。
自主创新的内动力
塑料模具是台州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市塑料加工企业生产塑料制品及配件达280万吨,总产量已跃居全省首位。产品涵盖了日用塑料、工业塑料、工程建筑塑料、医用及包装塑料、农用塑料等各种门类,其中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液器、日用塑料制品等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国内各踏板车整车厂70%的塑料配件由我市企业提供。
注重技术创新的塑料企业日渐增多,浙江公元塑业有限公司近年来开发成功的核心技术——高抗冲PVC-U纳米给排水管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在国内占有90%的市场份额。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占公司全部销售收入的70%以上。
爱仕达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合林说:“我们企业的每步发展、每次壮大,都伴随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现在爱仕达每年产品翻新率保持50%,也就是说每两年所有产品都要更新。
我市的缝制设备行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名。但起步之初,无技术无设备,生产条件简陋,但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台州企业家创造了该行业的奇迹。目前,我市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服装机械生产和出口基地,曲折缝机约占世界市场70%的份额,绷缝机和高速包缝机的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约占世界市场的一半。
随着技术创新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今年1至9月份,我市专利申请量近7000件,比去年同期增加76%。台州蓝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良普表示,经济形势大不如前,企业间竞争的核心要素就是技术创新的竞争,因此,专利申请是商业战争中的必要武器和有力武器。
自主品牌的提升力
世界上每5辆汽车就有一辆装配台州产的雨刮器,台州一年生产的减震器可以装配200万辆汽车。
台州的企业越来越不甘于为他人作嫁衣裳。打造自主品牌,不仅是民营企业实力的体现,也是“台州制造”赢得市场的关键。
20多年前,国内敢称压力锅“锅王”的只有沈阳“双喜”一家企业,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苏泊尔只是做配件的小企业。但苏泊尔勇敢地扯起了自主品牌的大旗,结束了“双喜”20多年行业老大的历史,一跃成为压力锅的中国第一品牌,曾经的“天方夜谭”演绎成了市场神话。
吉奥将SUV汽车出口到欧洲,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欧洲市场的第一家。公司董事长缪雪中说,吉奥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的“越野赛”中获利,关键就是8个字“自主创新,自主品牌”。银轮被评为全国汽车行业100家最佳零部件供应商,其主导产品“银轮牌”机油冷却器成为浙江省名牌产品,是国内同行中散热器出口数量最多的品牌。大部分拥有自主品牌的冷却器、中冷器、减震器、雨刮器、电机的产量居全国首位。
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政策扶持自主品牌和区域品牌。钱江、吉利、海正、星星、苏泊尔等众多知名品牌打响了“台州制造”的名号,区域品牌的兴起进一步提高了“台州制造”的影响力。我市先后荣获“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中国再生金属之都”等30多个国字号生产基地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