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泰:中国企业如何“过冬”
严峻的经济形势对中国企业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此时此刻,企业以怎样的理念、怎样的精神状态,做出怎样的决策和行动,将决定企业未来的命运。
企业以“冬眠”的姿态“挺”过去或从战术角度去“应对”,都过于消极。
积极的对策是,要以前瞻性思维、以进取的姿态,发现机遇、利用机遇、实现超越。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严峻经济形势,有的企业紧锣密鼓地准备“过冬”,有的企业茫然不知所措,有的企业资金链断裂,在生死线上挣扎;有的企业对形势判断有误,“抄底”不成酿成巨大损失……
那么,企业应该如何正确判断形势,选择怎样的策略摆脱困境?
12月2日上午,记者独家采访了在长沙出席2008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研究员。
以“冬眠”的心态挺过去或从战术角度去简单应对,都过于消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陈清泰:从深层次看,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是经济结构失衡和各种深层矛盾的总爆发。经过这场全球经济动荡,市场结构、竞争结构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各个企业的市场地位也会重新“洗牌”。这里面充满挑战和机遇。
几乎全世界的观察家都认为中国是战胜这场金融危机的一支中坚力量。这样的判断是有根据的,因为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站在一个有利的地位。凭中国巨大的内在需求、凭中国金融系统较好的经营状况、凭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凭连年20%以上速度递增的财政能力,以及中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我们完全有可能把眼前的危机转化为机遇。
在这种形势下,对政府来说,就是抓住时机,推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为下一轮发展创造条件、孕育力量。
记者:那么企业应该做什么?
陈清泰:老子有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市场红火时,企业充满机遇;经济回落时同样存在机会。企业顺利时看不到、想不到、做不到的事,现在都可以看到、想到、也可以做到。他人自顾不暇,为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快速追赶、缩短差距,甚至后来居上,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对策之一:重新审视经营战略,找出比较优势
记者:对于企业来说,应对金融危机要首先从哪里着手?
陈清泰:一些企业把产品销路不畅、效益下跌等都归结于“市场疲软”,坐等“复苏”,这将犯历史性错误。面对经济回落的严峻形势,企业家必须能从短期的问题发现深层次矛盾。经济不景气,犹如“水落石出”,市场检验了每个企业的竞争力。因此,管理层应冷静地审视公司战略,必要时做出调整。
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即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创造先进营销模式的能力。主导产品是竞争力的精髓、创新是竞争力的灵魂、合理的财务结构是竞争力的保障。
具体说来,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公司组织制度、财务制度和层级结构,以及集权与分权的安排是否合理?
产品结构和技术方向是否妥当?在生产的众多产品中哪些是能赚钱的,哪些是不赚钱的?要不要调整?
市场结构是否合适?是兼顾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还是只有国外市场?在国外市场中是单一市场还是多元市场?市场风险如何评估?
生产能力投资与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软实力投资比例是否妥当?
公司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还是专业化战略?多元化板块中哪些是不赚钱的板块,要不要收缩?
再有,就是要重新审视资产负债结构。过度负债,蕴含巨大风险。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那些顿时倒下的庞然大物,大多与失衡的财务结构有关。
-
- 确定